管理与服务如同“左手和右手”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检验最强党性的试金石。对基层干部而言,家电清洗13825404095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应成为贯穿思想和行动的一条主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偏离让群众满意和认可的归宿点。
然而,优质服务离不开良好管理。服务赋予管理实质和内涵,管理为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脱离管理,空谈服务,无疑于纸上谈兵;忽视服务,只讲管理,会触发受众的质疑和不满。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解民忧、遂民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要;也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攸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敢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服务也是一种管理。伴随改革开放和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粗放型、权威式的管理,正逐渐被更具人性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管理所取代。基层干部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清醒地认识手中权力,自觉摒弃官僚主义作风,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慎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明确公共利益和私人合法权益的界限,不滥权、不越权、不越位。出台一项政策措施,首先考虑公众的感受,把前期服务工作做到位,而非一意孤行,盲目推进,防止和杜绝以权代法、借势压人,将党和政府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要时时处处为民着想、替民解忧、为民谋利,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作者:马常春 山东高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拍响管理和服务的“掌声”
管理和服务是基层干部的两只手,要做好基层工作,就必须拍响管理和服务的“掌声”,有效实现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深化管理。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不得不说,一直来,有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有的甚至还采用“通不通三分钟,三分之后龙卷风”等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
其实,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管理和服务并非“两张皮”, 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者才能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基层干部要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就要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放下架子,走进群众,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进一步增进共识,深化感情。同时,学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管理做深、做细、做实。
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倡导在服务中深化管理。文建明说:作为基层干部,只要你是真心为群众做事,你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就很高、很重。基层工作唯有当面交心才能消除隔阂,唯有平等交流才能增进感情。基层干部只有用微笑消解群众的火气,用耐心消除群众的怒气,用真诚融化群众的怨气,通过巧打服务这张牌,进而在服务中深化管理,最终才能实现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
(作者:殷铖君 云南保山市委组织部)
寓管理于服务才能双赢
前几天跟一个大学生村官聊天说,村里现在要求垃圾定点收集,但不管怎么强调老是有乱扔垃圾的村民。后来他们几个村官没事就上大街上转,看见手里拿着垃圾的村民就上前去帮拿垃圾,并告之如果扔垃圾不方便村官会上门去收垃圾,但千万不能乱扔,结果两周过去了,村里再也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
只有身在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基层干部的难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要完成本职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公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做基层工作单纯靠强制管理已经不行了,必须有从单纯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服务转变,这正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也是我们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原动力。
我们常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不应该代表管理者,而应代表为人民提供服务的奉献者。“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失公仆之心”,做公仆就要有“公仆”的觉悟和意识,就要付出行动,让群众看到成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真心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寓管理于服务,在赢得民心的同时完成管理的任务,何乐而不为,其必将成为基层干部双赢的选择。(杨吉印)
基层干部要学会管理与服务“软硬兼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今,基层领导干部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宽,在领导分工栏上,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分管了十几项工作。由于管得多了,管得宽了,基层干部们自然也就感到十分疲惫,曾经一位基层的领导干部就编过这样一句顺口溜:“摸爬滚打终日疲惫,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逢年过节天天战备。”
笔者认为,基层的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觉得累,不是因为管得多了,而是工作理念出了问题。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蕴含着“上下之分”和“高低之别”,官僚作风下极易唤起群众的抵触情绪,导致群众工作难、重、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他们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希望“被服务”而不是“被管理”。
因此,基层的领导干部要消除“疲惫”,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管理是方式,服务是宗旨,只有将服务群众好了,才更有利于管理。当前,领导干部就是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契机,摒弃以往单纯的管理模式,学会“管理”与“服务”并重,唯有如此,才能与群众真正拉近距离,获得群众“认同感”,在繁杂的基层事务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人生价值!(谭建新)
好“服务者”才是好“管理者”
在我国,基层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实践中,有些干部抱怨基层工作不好做、基层群众不好管。究其原因是部分基层干部更多的将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忽视了自己“服务者”的身份。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首先应当是服务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我们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手段。如果我们能少一些官员情怀,多一些公仆意识,在思想上摒弃那种“基层群众不好管”的思维定式,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群众的一些想法和不满就不再是基层干部的思想包袱,反而成为我们发现不足的途径、改进服务工作的动力。
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要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在工作前,我们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尊重群众意愿;在工作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充分参与、自主选择、自我评判,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如此一来,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管理就是在为他们服务,自然就会对我们的管理多一分支持和理解。
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我们服务工作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要多从解决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让群众得到看的见、摸得着得实惠。这样一来,群众对我们的管理就能信服,我们的基层干部就有威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一呼百应。(刘同彬)
服务群众当先改“坐风”
基层是工作的根。在乡镇工作的日子,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办公室不是唯一的工作地点,若想赢得群众认可,首当其冲的,应当改进“坐风”,走出机关,更多地深入村民当中,去办实事、解难题,把服务送到村组、送到田间地头。
一位年长的民政办主任曾给了我很大触动。每谈到全镇的困难户情况,他总能准确地说出,每一户家庭是什么情况,父母子女状况如何,兄弟姐妹几个,以及有什么实际困难等等。我惊讶于他怎么掌握得那么详细,他很骄傲地告诉我,刚上班那几年,他就跑遍了全镇19个村,后来几十年就是不断地走村串户,至于村间小路走过多少次早已记不清楚,所以哪家哪户什么情况他心里都有一本清晰的“账”。后来我还发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称他为“老常”、“常伯伯”或“常爷爷”,而非他的职务“常主任”。他说,自己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在村里,与村民“走动多了”,感情也就深了;他乐于为村民服务,遇到困难时,村民们也理解和支持他。
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困难,有的工作干了群众支持,有的则需要群众的理解。作为基层干部,我认为,不应做让群众仰视的管理者,而应做多跑基层、勤到村组,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人。应当把办公室“搬到基层”,把会议室“移到一线”,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摸实情、找症结、寻良策,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基层一线去服务群众,不仅解决了工作“坐风”问题,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最终也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作者:关中建 安徽宣城市委组织部)
以服务为出发点做好管理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作为基层干部,要在加强服务和做好管理的过程中,善于弹钢琴,坚持两手抓,以服务为出发点做好管理。
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要紧紧抓住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凝聚力量。要努力发挥好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让群众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营造想事、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做好梳理引导。作为基层干部,在促进农村发展经济过程中,还应具备解决突发事件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和突发问题,要学会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的本领,努力做好梳理和引导工作,切忌激发和扩大矛盾。要善于聆听和分析大多数群众的诉求,整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引导大多数人的情绪,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和问题,要敢于面对,不能回避。
最后要善于统筹协调。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最直接和百姓接触,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纷繁复杂。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统筹协调,处理好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升文明,环境治理和维护稳定等多方利益关系,善于统筹协调,懂得弹好钢琴,促进各方工作有序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