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的“微”大探索 省农科院作物重要土传病害新型生防制剂研发应用成效显著
河南经济报 记者 郭俊娟
揭示生防菌剂抑制小麦土传病害的作用机制,接送孩子13825404095创制小麦土传病害新型微生物菌剂,首次提出复配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的防治作用,开发出小麦、花生、蔬菜、果树等十余种作物专用复合菌剂……12月27日,谈到“作物重要土传病害新型生防制剂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该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杨丽荣如数家珍。据介绍,由杨丽荣团队承担实施的这一项目,在总结十余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以菌治菌、以菌养菌的“微”大探索,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田间应用技术模式,示范带动效应显著。
土传病害触目惊心
202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1357.88亿斤,位居全国第二位。“要保持甚至继续创造小麦高产纪录,我们靠什么?”谈起从事微生物菌肥研究的初衷,杨丽荣从今年的粮食产量说起,“靠科技!”
补齐土传病害防治短板,是持续推动我省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在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土传病害包括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由于缺乏抗病品种、常年秸秆还田、跨区作业等原因,近年来以小麦全蚀病为代表的土传病害连年严重发生,其中仅我省每年超过1500万亩。
在大棚蔬菜、水果生产中,防治根结线虫已成为各地设施农业的最大难题。与土传病害相应而生的是由于滥用化肥、农药及连年重茬连作出现的土壤盐渍化,二者相互作用,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面对触目惊心的土传病害及土壤盐渍化,几年来,杨丽荣团队致力于通过添加微生物有机肥改善庞大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与产品的创制,着力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绿色防控大显神通
今年,周口、三门峡、鹤壁及正阳、延津等地一些种植大户,纷纷利用微生物菌剂改善小麦和花生营养状况。据介绍,这种微生物菌剂既能防治小麦、花生等作物发生病虫害,又能改良土壤,达到减施化肥和农药的效果,可从源头对小麦和花生等大田作物实施绿色生产。
这种微生物菌剂就是由省农科院植保所与河南新仰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YB系列微生物菌剂,可以对小麦和花生等作物病害进行生物防治。
据河南新仰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国宝介绍,该公司2016年开始与省农科院植保所联合从事微生物菌剂研发,不仅累计合作开发各类复合型微生物菌剂产品十余种,在小麦、花生、果蔬、中草药行业广泛应用,而且联合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农用微生物创新中心还被省工信厅认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承担了河南省2021年度揭榜挂帅重大项目等。
YB系列微生物菌剂既可以用来拌种,还可以在地里撒施和沟施、在作物叶面喷施,对农作物进行全过程生物防治。
YB系列微生物菌剂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化学农药防治小麦病害呢?杨丽荣解释,研究人员从小麦的根部、土壤或者发病部位等处分离生防菌,经过发酵优化、助剂筛选等步骤,研制出了可以抑制有害菌群生长的微生物菌剂,实现了以菌治菌、以菌养菌的绿色防治。
实施“双减”收获“双增”
近年来,我国多次强调实施减肥减药政策,要求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双减”专项、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院县共建等项目支持下,省农科院已在周口和正阳、兰考、延津等地进行了示范。针对正阳小麦土传病害(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及茎基腐等)和花生(花生根腐病、花生茎腐病、花生白绢病等),利用YB系列生物菌剂核心技术及产品、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进行处理,利用高效生防菌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小麦、花生生长关键时期进行叶面喷施,有效解决了小麦、花生生产中的土传病害问题,为小麦和花生根部病害的绿色防控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三年来的试验,耕地的土壤活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品质大大提升。
在黄泛区农场示范区,YB系列生物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纹枯病等防治效果显著,与对照田相比,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85%以上、病害综合防控效果达75%以上,示范区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
专家指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土传病害和土壤盐渍化问题,而且改变了种植户的用药习惯,带动更多农户增强科学用药、绿色防控、减施增效、安全生产的意识。
杨丽荣告诉记者,对生态环境安全友好的生防微生物菌剂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现代化农业优质丰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根本上实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