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困境:没有子女养老,究竟怎样才能好好活着?
现场排满了鲜花,家电清洗13825404095乔妈在墓碑前放了很多乔任梁生前喜欢吃的东西,并跟他说“宝贝慢慢吃”,然后擦拭了墓碑上的头像。
两位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的痛苦也只能独自承受。
他们这群人,为了响应国家独生子女政策,只生了一个孩子。
可是当这个孩子后面因为意外或者疾病不幸去世后,又将面临着非常孤独而悲伤的晚年。
如果有老伴还好,两个人可以互相有个照应,可是一旦其中一个离开,另一个就真的是无依无靠。
最好的情况是去养老院,但很多时候,养老院都不收他们。
这个群体被称为失独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的晚年,究竟该如何度过?
01:失独老人晚年多凄凉
8年前,乔任梁的突然离世,让父母成为了失独老人。
出事那天傍晚,乔爸乔妈正在家里准备晚饭,突然听到电话响了。
接起电话就听到那头说乔任梁出事了,让他们赶紧赶过去。
到了后发现竟然有一张死亡证明书,两个老人突然感觉世界崩塌了,乔爸直接瘫软在地上。
乔妈看到儿子后赶紧过去抱住他,可惜冰冷僵硬的身体再也无法回应什么,她失声痛哭起来,晕了过去。
接着几天,两位老人忙碌着儿子的后事。
看着不久前还活蹦乱跳的儿子被放进了小小的骨灰盒,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
乔妈每次想到儿子的突然离世,就恨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觉察到儿子的异常,没有阻止这场悲剧发生。她越想越痛苦,为了不陷进去,她只能说服自己,这都是命。
可尽管如此,她脸上也没了往日的笑容,整个房子空荡荡的,心也空落落的,她感受到的只有孤独和悲伤。
乔爸在处理完儿子的后事就出去工作了,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暂时忘记失去儿子的痛苦。
乔爸乔妈两个人都不敢跟对方提及儿子,生怕触碰到彼此内心最痛苦的地方。
可是生活总得继续,他们也得重新出发。
后来在亲戚乔凌玲的帮助下,他们开始拍短视频。
起初他们也很难面对镜头,慢慢地,他们打开了自己,脸上也有了笑容。
好像生活终于有了盼头,每天忙忙碌碌的,也没有那么寂寞了。
就像乔妈说的,还是得有事情做。
忙起来她就不会陷入对儿子的回忆里,对生活也不会太悲观,她觉得儿子看到了也会感到欣慰。
只是即便生活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面对养老问题,两个人还是非常担忧。
因为他们各自身体都有一些病痛隐患,一旦发生意外,怎么照顾对方就成了最大问题。
乔爸后来还去考察过一些养老院,可能也在为以后发生意外做准备。
没有子女在身边,只能自己对未来早做打算。
对于乔任梁父母来说,没有太多经济上的困难,可绝大多数的失独老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他们很多人住不起养老院、看不起病。
曾经报道过的一个失独老人赵海兰,之前为了给老伴治病,几乎花光了积蓄,连家里唯一的房子也卖了,后来跟儿子一起相依为命。
可惜儿子在她78岁那年也因病去世,只留下她独自一人生活。
赵海兰刚开始住了一段时间养老院,但费用实在高昂,最后还是搬了出来。
为了省点钱,她跟别人合租在一个狭窄的老房子里,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勉强生活。
除了没钱住养老院,她也不敢生病,否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赵海兰不仅经济压力大,心理压力也大。
她说自己现在没有子女,去养老院也没人探视,别人还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
现在的她每天都感觉无比孤独痛苦,甚至感到麻木,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
失独老人没有依靠,勉强活着都要拼尽全力,他们面临的困难或许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02:失独老人承受了什么
失独老人,就像水面上飘着的浮萍,不知道最后会漂去哪里,只能每天努力地活着。
有机构根据中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做出统计显示,
在中国,15~30岁这个年龄段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
根据另一组数据则显示,这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
这也意味着,我国每年都会有7.6万个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目前我国应该已经积累了百万以上的失独家庭。
这么庞大数量的失独老人,普遍面临着:生活贫苦、内心孤独、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绝大多数失独老人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养老的现实问题,毕竟身边没有子女,除了微薄的退休金,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怎么活下去成了最大问题。
没有了经济保障,他们在花钱上就更加节省,进而造成了营养不良的情况,比如贫血、低血糖等,这些都会加剧老人的身体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更何况,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本来就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突然病倒,治病医疗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给失独老人带来了很大经济压力。
当一个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的照顾,他的晚年确实非常艰辛,即便投靠亲戚,也无法保证能得到很好地照顾。
曾有个失独老人无奈地说:“一切都看命了,要是一个跟斗摔死,最好。”
老人的话真的很令人心酸,如果不是孤苦无依,也不至于这么绝望。
对失独老人来说,除了养老这种现实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但不被大家关注的地方。
那就是他们的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突然离世,他们普遍无法接受,很多老人一遍遍回忆过去,希望时间倒流到孩子去世之前的生活。
也有的老人后悔年轻的时候没有再生一个,否则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不会如此凄凉。
还有的老人,会觉得自己养老没人照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焦虑绝望,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生活会出现什么状况,有种深深的不安感。
而且晚年没有儿女的陪伴,与其他老人比较,心里也很容易产生落差,尤其逢年过节,那种感觉就更加强烈。
失独老人赵海兰曾说:“在养老院那段时间,其他人每个月都会有子女来看望,我却孤身一人的,经常受人白眼,感觉特别难受。”
除了心理上的问题,失独老人还需要重新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失独老人这个群体,受到的社会关注不多,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边缘,对“失独老人”这个社会身份很难有认同感。
到底该怎么定义自己,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只是想让这个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他们渴望被关注,希望大众对他们能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希望整个社会对他们伸出援手。
尽管他们的遭遇是命运的不公,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他们的确需要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和照顾。
孔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更何况是没有子女照顾的失独老人呢。
03:失独老人该如何生存
当前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其中又有大量的失独老人,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晚年困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从老人自身来看,他们应该接受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但这并不容易。
经过了生活重大变故,很多独居老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有人甚至自暴自弃,陷入“自虐情绪”。
他们对未来非常担忧,身边没有子女,以后的生活起居该怎么办,生病了又该怎么办。
倘若突然有什么状况,没人照顾的情况下只能“等死”吗?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如果有社会团体或者相关组织能够帮助他们,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比如之前网上看到的“失独家庭互助小组”,主要由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组成,他们定期交流、抱团互助,因为大家有相似的遭遇,也更能够彼此共情。
而且境遇相同的老人彼此之间也会互相鼓气、安慰,让孤独的心灵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时间久了,他们也能交到一些朋友,情感有了寄托,对生活也会有更多希望。
失独老人刘兰春就是这个互助小组的主心骨,每次参加活动她都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安慰这群有相似经历的老人们。
她说参加这个互助小组不仅帮助她找到了生活寄托,也让他们这群失独老人一起抱团取暖,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社工组织,针对失独老人,他们可以提供社会资源链接、社会支持网络的搭建、心理慰藉、陪同休闲娱乐、危机干预等。
这些也能给失独老人带来一些宽慰,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照顾、被关心。
除了心理作用,社工还能提供更加实在的帮助,比如社区安排的老人免费体检,他们可以帮助老人排队、取报告,非常便利。
只是这种社会组织在一些发达的地方比较普遍,在三四线城市可能没有那么普及,但其实他们更需要这种服务。
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的失独老人,几乎没什么退休金,抗风险能力很低,可能生一场病就能把积蓄花光,而且平时看病就医也非常不便。
希望在国家的帮助下,这些地方的老人也能享受到社工服务,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另外,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对失独老人也应该更加照顾。
在很多地方,老人的退休金十分微薄,有的老人甚至根本没有,如果有子女,他们的晚年生活可能相对好一点,可是没有子女,就会过得非常艰辛。
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上对他们进行帮助,比如给失独老人提供养老补贴。
治病医疗方面,可以在一些医院提供居家上门的服务,安排医生、护士、护工、社工等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部分医疗和养老服务。
对他们来说,这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跟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帮助。
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让失独老人这个群体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让他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更多支持。
结尾:
失独、养老......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失独老人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究竟怎样才能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不光是靠他们自己走出来,更重要的是,需要引起整个社会重视,需要国家、养老机构、社会爱心人士齐心协力行动起来,让他们失独不失爱。
尤其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老人提供养老补贴,以及相关生活保障,健全养老机制,才能让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希望失独老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