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新模式:“1+1”低龄帮扶志愿服务队
原创 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新模式:“1+1”低龄帮扶志愿服务队
2021-04-15 21:50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的形势下,家电清洗13825404095望湖社区一直在探索如何以社区为基础,实现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服务的方式。经过社区党委安排社区专人对社区内的空巢独居老人进行摸底,并联合社区各支部进行入户走访了解老人的情况与需求,2015年成立了一支以党员志愿服务群体为基础的、体现“助人自助”工作理念的1+1低帮高志愿帮扶团队。在人口老龄化的社区环境下,望湖社区1+1帮扶团队组织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是社区养老服务中一种“多赢”探索。老年人不能只是消极的“被养老”,而应积极参与社区养老等社会活动,在拥有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帮助身边的朋友共同积极养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形成低龄老人志愿者与高龄老人的“1+1”结对服务模式,实现低龄老人“老”有所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通过发挥社工的指导作用,保障结对服务的专业性和持续性;通过邻里互助,编织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网络,实现“老”有所乐。
1+1帮扶团队组员是以党员为主体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志愿者每个月都会进行业务培训。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对志愿者进行政策法律、应急救援、自护、医疗、居家安全、服务心理、互助意识等各方面的培训,使低龄老年志愿者具备志愿服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与此同时, 建立社区老人“1+1”结对数据库,为被服务老人开设爱心服务卡,卡上将记录结对志愿者每一次上门服务的时间、内容、满意度、问题反馈等。组织对高龄孤寡老人进行1对1上门日常服务。日常服务内容包括:入户做饭清扫、居家安全性检查、血压血脂测量、代购采买、日常陪伴等,及时记录并整理服务期间遇到的各种情况,便于日后进行档案的汇总;对高龄孤寡老人进行1对1上门心理慰藉、精神关爱服务,具体形式包括:预防阿茨海默症的服务、记忆工程训练、失智筛查服务、彩虹疗法等,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跟踪记录老人的心理变化情况,撰写老人的心理健康记录。
1+1帮扶志愿者队伍以党员为基础,在活动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他们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积极建言献策。望馨园第二党支部书记李玉秀和杨翠娥一起帮扶一位身体不好的高龄老党员,定期入户家访,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任务,得到充分认可。1+1帮扶志愿者崔艳福,把帮扶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一位帮扶对象的留言道:人老可怜,小脑萎缩,头脑不灵,零件磨损,行动不便,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我们很幸运遇到崔艳福,她不嫌弃我们老,处处关照我们。鲁老师从敬老院回来少住,她帶这位老师外出吃饭,或把饭送到家里,带她散步,晒太阳,聊天解闷。孙老师近日崴了脚,她跑前跑后,帮着请大夫按摩,外出抓药,送吃送唱的……。她为俩老人做的一切,使老人们感动不己,感到社会的美好,对老人的关爱,小崔做的一切是社会反映的一角,她们感恩社会,感谢小崔。她们虽老,心中却暖洋洋的,感到生话在这样的社会、社区,有这么好的朋友,真是无比幸福。诸如此类情况在1+1帮扶团队还有许多,她们的热心爱心温暖着被帮扶的每一位高龄老人。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望湖社区1+1低龄帮扶志愿服务队对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开展了很多帮扶活动,并逐步成长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虽然目前的规模不大,影响及对老人的照顾也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通过1+1帮扶团队的活动能够影响到整个社区乃至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北京民智城乡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商品房小区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模式项目研究” 项目组王云斌编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