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Safari│为什么中国年轻人很少在家做饭?
Food Safari│为什么中国年轻人很少在家做饭?
2016-10-16 08:01
随着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老人护理13825404095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作为技术控、网络控、知识控的一代,年轻人已经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3,比美国劳动人口总数还多。据统计,受计划生育影响、出生在1980-2000年间、年龄在15-34岁的中国年轻人总数已达到4亿。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年轻一代经常点外卖、下馆子。根据新华社网上调查显示,44%的年轻人每周在家做饭的次数不到2天。据澳洲一家权威机构数据显示,43%的中消费者每周至少去餐厅消费5次,78%的人至少去餐厅消费一次。从市场角度来看,仅2015年一季度,中国人在餐饮服务市场的消费总额就达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约合120亿人民币)。
中国年青一代在家做饭次数调查:44%的人每周至少去餐厅消费5次。
工作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以惊人速度增长(1980年以来平均增速为10%),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人口骤增,人力资源过剩,就业压力增大。有些人会选择离开城市,去郊区生活,而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在城市继续打拼。2013年,中国劳动人口年劳动时间超过2000小时,居世界前列。
在城市地区,加班已经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加班甚至被看做是一种应当被鼓励的行为。再加上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较长的通勤时间,人们的闲暇时间被极大压缩,多数人也没有精力在家做饭。
现代消费者都看重什么
此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据统计,除居住环境和个人形象以外,“吃得好”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消费方向,饮食消费已占到他们总消费的25%左右。
“吃得好”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尤为重要,饮食消费占人均总消费的25%。
在年轻人当中,许多人都选择独居,且与家人分居两地,学习在家做菜的机会很少。此外,中国人很少一个人做饭,米饭蒸多了吃不了,做饭还得买好几样菜,与点外卖或是下馆子相比,做饭明显成本更高,更耗时耗力。
中国人的生活质量随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成功帮助8亿人脱贫)科学技术、旅游和全球问题已成为更多中国人生活中关注的焦点。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想要尝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风味的菜品。日餐、韩餐、澳洲牛排在中国极为流行。此外,洋酒,例如红酒和威士忌在中国的销量与日俱增,传统的白酒反而遭到冷遇。
对于更高品质、更多品种饮食的需求正促使更多人走出家门去餐馆用餐或是直接在家中点外卖。
▲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各类洋餐馆众多。
在外用餐体验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餐礼仪最初始于周朝(公元前1045-256年),在中国饮食文化当中,对于食材、餐具的选用以及烹饪技法、摆盘艺术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中国人眼中,“吃饭”是社交生活、商务谈判、加深友谊、接待贵宾的最佳方式。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是人们在外用餐的原因之一。
▲上海K11艺术中心,用餐已成为购物逛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讲,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作为独生子的他们对于社交生活更加渴望。除与家人用餐以外,他们经常和朋友、爱人在外用餐。据统计,年轻一代与朋友用餐的次数占在外用餐总次数的80%以上。此外,全球美食文化的盛行同样影响到了中国。“吃货”被用来形容喜欢品尝各类美食的人。吃饭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爱好,人们对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用餐体验乐此不疲。据调查,约60%的中国人在用餐时会将美食的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网站。
年青一代和谁出去吃饭?年轻人和朋友在外用餐的次数比和家人的用餐次数多出许多。
“在家吃饭”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网络订餐用户总数从1.14亿人一路猛增之1.5亿人,增幅达32%。其中,手机订餐用户总数从1.04亿增至1.46亿,增幅达41%。目前,中国网络订餐市场被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三大巨头所占据,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36.5%、30.5%和15%。
▲麦乐送在中国发展迅猛。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正利用送餐服务打开市场。每单外卖送餐费约为1美元(7人民币)。
年青一代正在家中或办公室享受送餐服务所带来的快捷、高效。仅2015年一季度,中国外卖单数就达到了1.76亿单,同比上季度增长340%。如今,就连价值10元的咖啡也能送货上门。随着送餐服务的飞速发展,仅饿了么一家公司的市值在2015年就增长了6亿美元,总市场价值越30亿美元。此外,中国年青一代流行的“宅文化”同样促使着外卖服务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宅在家里玩游戏、上网,无需自己动手便能品尝到各式美食,如此便捷的服务,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支付宝、微信钱包等,也为外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一、二线城市中,年龄在21-29岁的年轻人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
价格敏感度的降低
上一代中国人(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曾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当时,食品安全和人均收入十分低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甚至需要花粮票、油票来兑换生活必需品,下馆子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奢侈行为。与之相比,据预测,未来10年在外用餐次数将以10.2%的速度逐年增长,而买菜次数的年均增长幅度仅为7.2%。
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在于,年轻一代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正在逐步降低。年轻人在外用餐不仅是为了便利、社交,更是因为他们有钱花,买得起更高品质的服务。但在选择用餐地点是,价格因素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外用餐的平均花费为10-40元。
结论
城市的国际化进程、烹饪技能的缺失、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使选择在家做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此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外卖服务更加便利、高效,但促使年轻人选择在外用餐的最大原因还是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但谁也说不准,或许未来健康饮食和家用烹饪器具的革新又会让年轻人回到家中自己丰衣足食呢?未来究竟几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英文原文地址: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why-chinese-millennials-cooking-matthieu-%E9%A9%AC%E4%BF%AE-david-experton
尊重原创,转载请告知
微信联系:cafecultureAnna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阅读
阅读
精选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