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方法对新生儿的意义

86081633043932458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产后康复13825404095KMC)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且温柔的护理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患病率[1]。KMC的命名是因为这一护理模式与有袋鼠装幼崽存在相似性。当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断发展,袋鼠式护理以其易操作、多效性、人性化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推广。

1.袋鼠式护理的概述

1.1        

定义

KMC是指为住院或较早出院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早期同母亲进行即时、持续和间歇的皮肤接触,并将这种方式持续到校正胎龄40周[2]。KMC一般包括新生儿与照护者之间的皮肤接触、纯母乳喂养、早期出院及院后随访4部分[2]。

1.2         KMC 的实施 (1) KMC的实施者: KMC的实施者包括早产儿的母亲、父亲。研究发现,由母亲实施KMC时较父亲实施KMC,早产儿足跟釆血疼痛评分更低,且其心率恢复到基线的时间更短[3]。同时,鼓励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KMC,可以为母亲提供更多的生活支持[3]。 (2) KMC的实施时间: WHO建议实施KMC的开始时间为婴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尽快实施,至胎龄40周或胎儿体质量2500g结束。但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00~1799g,孕周28~30周,且出现与早产相关的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等特殊情况下,待婴儿情况稳定后方可实施KMC。关于KMC实施的持续时间,则与患儿及家属的耐受程度相关,一般1次/d 或每日多次,每次0.5~3 h。 (3) KMC的实施场所: 目前,KMC的实施场所多数在在医院进行,缺少在社区开展KMC的研究。但有研究显示,通过对城市、农村社区干预发现,若从母亲怀孕开始至婴儿出生期间,给其家庭提供实施KMC的相关信息,则会提高家庭对KMC的接受度,增加KMC在家中实施的时长[4]。 (4) KMC实施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有研究显示,实施KMC过程中,给婴儿戴羊毛帽有助于减少婴儿出生后热量的损失,但其对维持体温的作用尚待验证[5]。另外,监测体温的仪器,如创新远程生物监测装置(可穿戴的传感器)可连续实时监测婴儿及母亲的体温及位置,且应用该设备后,母亲无不适症状,但极少数婴儿会出现短暂且轻度皮炎症状[6]。 (5) KMC的具体实施方法: ①环境:维持室温24~26℃,避开通风口,以避免早产儿体温散失过快。②姿势:早产儿需穿纸尿裤,头部抬高30°,脸偏向一侧,以俯卧位的姿势放置于照顾者裸露的胸前,使二者肌肤以最大面积直接接触。另外,操作过程中可播放舒缓的音乐,母亲可借助镜子观察婴儿。③对病情不稳定的早产儿进行间断性KMC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协助家属正确摆放早产儿头部位置,以确保气管插管、动静脉通路等设备稳定。操作过程中早产儿若出现皮肤冰凉、肤色改变等异常征象时,应立即结束操作并通知医师 。 2.实施KMC对新生儿的意义

2.1      

促进新生儿神经及体格的发育 

在新生儿的神经及体格发育方面,袋鼠式护理可增加早产儿深度睡眠时间,减少能量消耗,从而增加体质量。同时,袋鼠式护理可改善新生儿脑血流量[7],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突触的形成,进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8],袋鼠式护理能有效促进其神经和体格的发育,减少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和健康成长[8]。袋鼠式护理对脑神经突触的积极影响能够持续到青春期,接受袋鼠式护理早产儿的自主神经功能、6个月~10岁的认知发展和执行功能都优于未接受袋鼠式护理的早产儿[8]。

2.2      

改善新生儿的睡眠质量 

新生儿期是建立睡眠模式及昼夜节律的关键时期,睡眠对于新生儿从应激状态中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占70%~80%,深度睡眠可以帮助新生儿减少能量消耗,保存热量。新生儿生长环境从子宫内到子宫外的变化会使新生儿产生应激反应,可刺激其体内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的分泌,导致其出生后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种状态比睡眠状态更消耗能量,不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尤其是对早产儿。袋鼠式护理的姿势可使新生儿感到温暖、舒适、安全,俯卧位可使新生儿有效睡眠时间增加,觉醒时间减少[9]。新生儿俯卧于母亲胸前,能够听到母亲的心跳,有利于新生儿进入深度睡眠[9]。在实施袋鼠式护理的同时,新生儿母亲还可抚触新生儿背部等皮肤,轻轻亲吻新生儿,轻声与新生儿说话,从而减少新生儿哭闹的时间[9]。

2.3      

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 

袋鼠式护理中袋鼠式营养指纯母乳喂养,可辅以额外支持补充所需,但实现纯母乳喂养是最终目的。袋鼠式护理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提前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延长首次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增加新生儿母乳摄入量,提高母亲泌乳量[10]。在母亲与新生儿肌肤接触的过程中,婴儿舔舐以及用鼻子压蹭乳房的行为可以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进而有效地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还能降低婴幼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4      

减轻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 

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较年长儿和成年人更敏感、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可以导致、新生儿出现心血管机能不稳定、代谢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等现象,甚至对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进而造成情感紊乱,远期影响则会造成发育迟缓。实施袋鼠式护理时,新生儿俯卧于母亲的胸前,感受母亲的心跳和呼吸节律的起伏,温柔地刺激婴儿的本体感受器、听觉、前庭、温度、触觉感受器,从而影响甚至改变痛觉的传导。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采足跟血期间的疼痛程度、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方面有明显的积极影响[10]。实施袋鼠式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首针穿刺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持续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又能增加新生儿安全感,降低不适反应,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同时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0]。在减轻注射给新生儿带来的疼痛方面,袋鼠式护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啼哭时间、减轻新生儿疼痛[10]。

2.5      

增强早产儿免疫力 

在新生儿中,相比于足月儿,早产儿机体免疫状态低下,更易感染。实施袋鼠式护理后7、14、28d早产儿的CD3+、CD4+及CD4、CD3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袋鼠式护理可有效提高早产儿免疫力,同时有效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低血糖率和再入院率。将袋鼠式护理应用于黄疸的新生儿,接受袋鼠式护理的患儿能够更早恢复健康,减少光疗持续时间,从而减少住院时间[11]。

3.小结

KMC作为一种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早产儿护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护理费用,而且还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减轻早产儿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精神压力,完善家庭角色等。目前国内KMC相比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后续研究可在借鉴国外开展KMC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KMC模式。   (美托洛尔)  

参考文献

[1]刘芬,肖苏琴,卢思宇."袋鼠式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在早产儿中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2):315-320. [2]CHAN G J,LABAR A S, WALL S, et al.Kangaroo mother ca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barriersand enabler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6, 94(2):130-141. [3]雒海影.探讨在剖宫产新生儿护理中应用父亲袋鼠式护理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8):157-158. [4]RASAILY R,GANGULY K K, ROY M, et al.Community based kangaroo mother care for low birth weight babies:A pilot study[J].Indian J Med Res, 2017,145(1):51-57. [5]CAVALLIN F,SEGAFREDO G, PIZZOL D, et al.Thermal effect of a woolen cap in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during kangaroocare[J]. Pediatrics,2018,141(6):e20173073. [6]RAO S,THANKACHAN P, AMRUTUR B, et al.Continuous, real-time monitoring of neonatal positionand temperature during Kangaroo Mother Care using a wearable sensor:a techno-feasibility pilot study[J].Pilot Feasibility Stud,2018,4:99. [7]SRINATH B K,SHAH J, KUMAR P, et al.Kangaroo care by fathers and mothers:comparison ofphysiological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preterm infants[J].J Perinatol,2016;36(5):401-404. [8]叶娜.袋鼠式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系统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52-2453. [9]于夕丽,徐承红.探讨袋鼠式护理配合婴儿抚触对新生儿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2):265-266. [10]万静,游勇.袋鼠式护理对母乳喂养、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40(13):1514-1517. [11]盖丽,姜红,范玲.袋鼠式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10):736-738.

2024-08-23 08:30 点击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