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独居老人6大生活困境的37条建议

梁阁 谈雪贝 郭梦君 王钰琪

策划 | 刘一诺

排版 | 陈 苗

在过去的两周里,厂房保洁13825404095疫情中的独居老人牵动着社会各方的关注。

特殊时期,老年人群所熟悉的购物、就医、购药、社交等渠道均被打散重组,身为互联网移民的他们,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AgeClub团队梳理媒体报道发现,在武汉、西安、上海都曾出现疫情期间独居老人的生活困境。而在日常生活中,独居老人也会因与外界脱节、社交圈趋窄、互联网接受度弱、身边乏人照护等情况,遇到突发疾病、支付难题、营养不良、慢病困扰。

疫情是困境的放大镜。

透过目前的公开报道,AgeClub希望以本轮疫情入手,针对独居老人6大生活困境提出37条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为散居全国各地的独居老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更全面的准备应对老龄化。

首先,我们先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上海的老龄化。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21年披露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中, 60岁及以上人口近582万人,占2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近405万人,占16.3%。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共同发布的《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给出了更为细致的老龄数据,让我们透过这座超大型城市的人口变动,管窥老龄化的趋势。

在2005年,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就已突破80岁大关,并在近几年稳定在83岁以上。到了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到上海市老年人口的15.5%。

60-69岁的活力老人占据上海市老年人口的56.2%。这些50后、60后刚刚迈入退休阶段,在适应身体机能老化的同时,许多人还承担着照料年长父母的责任。

从历年来的数据变化来看,60-69岁的活力老人是上海增长最为显著的老年人口。随着这批活力老人的年龄增长,高龄老人数量在未来十年里还有大幅增长的可能。

在性别组成方面,女性老年人口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年龄越高,女性的比例越高。

在老龄人口增幅明显的上海,独居老人数量已经超过30万人。他们成为了特殊时期最受考验的人群。

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在7年之后,这一数据将出现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在新的生活常态下将何去何从?

在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困境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老年服务也将向一线城市看齐。

针对特殊时期暴露出的独居老人重重困境,AgeClub总结出饮食、就诊购药、社区融入、康复护理、运动健康、心理健康等6大问题,提出37条建议,希望能够为关注独居老人的读者提供启发。

Part 01

饮食问题

1、采购问题:老年人大都习惯在超市、生鲜市场等线下场景购买食材,特殊时期线下门店关闭停业,导致大多数老人采购困难。

数字鸿沟之下,部分老年人对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平台的认知本就较为欠缺,而他们使用电子设备、下载购物软件、进行物资团购等过程则更加困难。疫情期间,线上外卖配送平台无法保证正常接单配送,会加重老年人购买食材的负担。

2、烹饪问题:现阶段,很多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残疾老人并不擅长做饭,平日主要依赖家政保姆、社区食堂、超市熟食等途径解决用餐问题。特殊期间外界的援助大都被阻断,基本无法外出用餐或依赖专人照料。即使是在食材供应充足的基础上,这类老人也无法顺利地吃上可口的饭菜。

3、饮食健康问题:由于牙齿脱落以及消化系统较差等问题,老年人大都只能吃一些软烂易嚼、清淡少油的食物。甚至会有老人对某些食物会有过敏的可能性,比如发物一类,会诱发他们平日里处于潜伏期内的疾病。因此,老年人对于食物的要求更为苛刻。

除外,老年人作为身体机能衰退、体力精力下降的人群,对于健康、营养物质的补充需求应该高于年轻人,膳食结构的均衡搭配、新鲜食材的合理烹饪对于老年人的体能补给、营养积累来说都至关重要。

应对建议

1、创新研发老年预制菜品(半成品、速冻食品、自热食品),改良加工、冷冻保存等技术,保障方便快捷,更需关注新鲜健康、营养均衡。

图源:企查查

2、进一步研发健康代餐食品,比如可冲泡燕麦、五谷杂粮冲食、黑豆粉、养胃玉米糊、米稀,添加营养内容物。

3、培育老年人对于营养补充食品的认知意识,比如老年维生素、营业补剂、功能性奶粉、蛋白粉等。如遇物资匮乏,可以通过定向补充营养物质维持健康。

4、研制控糖代糖小零食,如面包蛋糕、易咀嚼饼干曲奇、酸奶等,控制特殊时期的血糖血脂。通过独立包装的方式延长保存期限,作为应急储备食品。

5、针对部分老人不擅长做饭的情况,创新简易烹饪工具,比如:介护食品电饭煲、老人专用微波炉、多功能一体锅等,降低易咀嚼食品的烹饪门槛,实现从新鲜蔬菜肉类到介护食品的高效转化。

6、研发果蔬、肉类等食材的智能保鲜技术,纳入适老化家电产品的设计开发,比如水分子保鲜冰箱、智能真空保鲜机等,简化触屏设计,让老年消费者易上手。

7、居家照护公司搭建定点服务网络,根据老年人的饮食需求,分配近距离的护工提供上门送菜、代做饭服务,养老机构也需重点关注老年餐的烹饪问题。

8、各大超市、百货、买菜平台、电商平台、餐饮企业开辟24小时老年专项求助渠道,特殊时期安排“特需专员”,专人采购特需人群所需物资、提供物资代送服务,优先为老年人供给营养均衡的食物。

图源:新华网自3月30日起,上海沃尔玛超市所有线下营业的门店提前半小时营业,开设关爱购物专场。图为沃尔玛电商主管正在处理顾客队售后信息、订单进展情况等的电话垂询。由于电话频繁,她直接将听筒缠在头上。

相关案例

真实故事计划《不要遗忘武汉的独居老人》文中的谢奶奶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她独居了15年。一个人生活,她把自己照顾得很好。由于买不到口罩,武汉封城后,谢奶奶再没有下过楼,过年前买的菜早就吃完了。

于是一小碗南瓜粥,就着一碟腐乳和酸豆角,每天像这样吃两顿。谢奶奶说她饭量小,“有点儿就能活。”谢奶奶还担心自己打扰了志愿者,不断强调:如果方便,就帮她带点菜,她一个人吃一点便宜菜就够了,要是忙就不用管她。

图:苏宁易购&家乐福发起关爱独居老人公益活动

Part 02

就诊/买药问题

1、基础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癌症的几率较高,平均一位老人可能患有1-2种疾病,平日里基本都需要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维持,前往医院就诊、储备常规药品已是他们平日里的常规需求。

2、突发疾病:相比慢性疾病,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概率也较高。诸如心梗、脑溢血、哮喘等病症,病情严重且蔓延较快,需要及时、合理的救治。

3、就诊/买药问题:特殊期间,许多医院暂停接诊,线下实体药店也停止营业,年轻人尚可通过外卖平台、电商平台购买药物。相比之下,老年人并不收悉线上买药APP、互联网药房、掌上医院客户端等软件的使用,操作困难。特殊期间,他们若是无法及时购买所需药品,则会导致疾病无法抑制,病情加重。

除外,我们也需关注几点问题。第一,一些较为特殊的处方药品的购买渠道仅限于医院和其附属药店,用药也需谨遵医嘱,特殊期间老年人很难购买。第二,突发、危重病人的临时紧急救治问题,如何开展。第三,失能失智、残疾老人在缺失专人看护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生命健康。

应对建议

1、药企重点关注老年人群需求,建立长效化的买药特别通道,确保任何时期老年患者的药品供应充足,并提供上门配送服务。

2、线上买药平台进行适老化改革,推出老年关怀版本,放大介绍字号,增加图片内容,简化老人线上买药的流程。

3、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优化远程医疗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掌上医院),链接医护与老年患者,针对轻症患者提出用药建议,并向老人及家属教学紧急救治措施。

4、居家照护公司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延展业务范围,在上门照护服务之外,推出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护工配送药品等服务。

5、创新研发家庭医疗监测仪器、理疗工具以及康复辅具等,一定程度上缓解居家老人的疼痛症状。

6、针对老年人轻症的症状,医院、药企、康复机构等平台推出线上急救、轻症疾病简易处理教学课程,提升老人、家属在特殊时期自行处理病症的能力。

7、针对需求特殊药品维持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医院、药企定期跟踪、询问储备情况,特殊时期开设应急通道,提供配送和上门诊疗服务。

相关案例

每日人物《31万上海独居老人,和帮助他们的年轻人》文中受访者表示,接电话的这些天,我发现不少求助人是老人,他们会有一些常见的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家里的药没有了,就得买药。但是社区在封控中,不能出门。遇到这种情况,年轻人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美团、闪送、互联网医院,但多数老人是没听说过这些东西的。

这些基础疾病开药其实并不难,帮他们联系互联网医院,教一下老人或者老人的子女在网上配药就行了。比较难办的情况是一些其他的病症,比如有一位老人是糖尿病,需要胰岛素,胰岛素需要冷冻,一般的互联网医院很难配到,所以要找到有胰岛素的医院和药房。

图源:看看新闻 菜鸟在上海设置“助老专仓”特需配送养老机构

Part 03

社区融入问题

1、社交圈层同龄化:老年人步入退休阶段后,生活状态相对封闭,生活场景多集中在家庭、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范围,社交圈层逐渐趋于同龄化。这类群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反应能力较慢,特殊时期抱团取暖,无疑不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年轻人与外界建立链接的方式多样,比如:学校、单位、社群、社交平台等。老年人在脱离原先的单位环境后,面对数字鸿沟,对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也较为陌生,难以与其他年龄圈层的人进行社交。

2、隔代沟通问题:部分老年人安静话少、自尊心强,基本上不愿意麻烦他人,也很少主动求助他人的帮助。特别是居住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老年人,由于小区住户的年龄跨度较大,日常事宜也由物业提供帮助,因此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少,甚至缺乏熟悉感。

应对建议

1、老年大学/养老康护等企业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驿站,搭建年轻志愿者与老年群体的社交桥梁,互联网平台促进隔代社交,指导老人学习互联网应用和其他内容,并鼓励老年人向年轻人传授知识与经验,加强代际互动。

2、社区养老驿站统一为老年人团购物资,将线上场景延伸至线下,让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打消顾虑。

3、互联网企业可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帮扶、互助组织,推出奖励机制,倡导同一社区的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补给、助餐、配药、义务教学、心理关怀等一对一服务。

4、依托社区这一老年人高频活动场景,利用社区团购的低价优势,吸引老年群体。为贴合老年人的社交平台使用习惯,提供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群进行团购,并进行适老化改造。

相关案例

北青深一度《我带着8户上海老人一起团购抢货》作者表示,年轻人和老人间的信任是逐渐建立起来的。需要帮助的老人敲响了王也的家门,态度从最初把他误认为商贩的轻视转变为感谢,王也收到了老人“有空过来找我玩”的邀请。在王也和女友帮助了8户老人之后,社区里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大家各自分配了需要帮扶的老人。

每日人物《31万上海独居老人,和帮助他们的年轻人》的受访者王逅逅是一个居住在徐汇区的博主,她在互联网上记录了自己与邻居爷爷的有趣互动。她给爷爷找到了需要的头孢,又买到了鸡蛋。80多岁的爷爷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有一种茫然的“天真”,想要喝碳酸饮料,想要吃西瓜。在王逅逅帮他买到了牛奶之后,爷爷对她的称呼从“小王”变成了“小王老师”。

图源:盒马 4月18日,盒马推出两项助老举措:所有团购订单将额外赠送3份物资,由团长给到小区里有需要的老人;同时盒马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和供应商一起为75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送物资。

Part 04

康复护理问题

1、老人跌倒:许多高龄老人腿脚不便,跌倒本就是比较急迫且显著的问题。而疫情封控时,跌倒带来的后果比平时更加严峻和危险:

一方面,对于独居高龄老人而言,由于亲人无法时常上门照看,老人跌倒后被发现的时间被大大延长,可能过几天才会被发现;另一方面,即使是非独居老人,一旦跌倒大多需要送往医院救治,许多封控小区无法出入或者就近的医疗资源难以负荷,也导致救援难以及时实施。

2、独居老人听障困境:疫情时,独居老人的听障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平时,他们与外界的连接主要依靠亲人,疫情时由于亲人难以上门,即使有居委会或者志愿者上门,他们因为难以听清声音,与外界的沟通与连接也会更加困难,在遇到生活困境时求助的渠道更为狭窄。

3、失能半失能老人日间照护难题(洗澡、排泄及康复等难题):洗澡、排泄等对于许多人而言只是基本的需求,但对于老人尤其是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却难以实现,背后还可能涉及健康和尊严。

上海许多老人家庭结构是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因此在遇到高龄老人洗澡、排泄等需要大幅度动作的生理需求时,低龄老人往往无法为其提供安全照护,一方面他们可能力气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也许也身伴其他疾病。非疫情时期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上门照护完成,但疫情时这些难题几乎无解。

另外,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接受日常康复护理,通过针灸、按摩或者活动四肢等方式防止肌肉萎缩,疫情时这些服务也难以获得。

4、长护险服务无法继续:特殊时期,轻中度失能老人的长护险服务可能面临暂停,只能部分满足重度和独居老人的需求。对于封闭在家的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而言,他们日常专业的身体消毒、测量血压、排泄照料、卧位和安全照料、病情观察、康复护理等需求均无法满足,生活处于混乱失序状态,只会进一步恶化病情。家属由于未接受专业照护培训、无法协调资源,也承受着沉重的照护压力。

5、人力不足:在特殊情况下,护理站的工作人员、为老服务人员被封在家,无法奔赴前线,为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尤其是当出现机构内员工感染事件,整个机构就完全停摆,进一步强化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更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对建议

1、开发普及预防跌倒的家居产品,如防滑地板、贯穿全屋的扶手、包裹家具尖锐部分的保护套等等。

由于疫情加剧了老人跌倒及时被发现和救援的困难,跌倒预防比跌倒监测更为重要,企业应当把预防跌倒作为居家适老化设计的重要一环,以降低跌倒机率和减少跌倒损伤为主要思路开发设计产品。

2、针对老人听障困境,加强市场教育与产品研发。老年人是听障的主要人群,但许多老人及家庭对这一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助听器企业也不愿把精力放在老人身上,而是更多的放在儿童及年轻人之上。

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则告诉老人及家人需要正视老人听障问题,助听器可以更好地帮助老人独立与外界沟通,不再单纯依靠亲人。因此,企业需要针对老人的听障困境加强用户端市场教育与产品研发。

3、开发免洗相关产品及助浴设备。免洗相关产品能够保证失能半失能老人无法洗澡时也能保持基本的身体卫生,避免体味甚至因不卫生带来的健康问题。目前,免洗洗手液已经是市场常见的产品,但针对洗澡开发的免洗沐浴露产品,尽管已有一些企业在开发,但仍较为稀缺。

另外,对于一些还拥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半失能老人而言,一些辅助洗澡的设备例如洗澡椅等产品也颇有价值,这些助浴设备能够帮助老人尽可能独立完成洗澡动作,同时不发生危险,目前市场上相关产品并不多见。

4、强化失能老人家庭对护理床的重视。当前,市场上带排便、排泄以及辅助起身等功能的护理床较为常见,但仍有许多家庭对此并不重视。在失能老人家庭,一台护理床能够极大地改善老人的生活舒适度,同时也能减轻照护者尤其是低龄老年照护者的压力。

因此,从国家到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用户教育,培育、强化老人及家属对护理床的认知和重视;二是完善相关补贴,减轻老人购买负担;三是鼓励推行租赁等多元模式,加快产品渗透。

5、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街道,与社工组织对接,定时定点地密切关注独居、失能失智、残疾老人的吃药、就诊等问题。

6、助老专车常态化,第一时间响应需求。菜鸟物流、饿了么已出动“助老专车”为老人们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各外卖平台也相继上线“应急特需”功能,对于家中有独居老人、孕妇、婴幼儿、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要帮助的,平台将做出高优先级响应。

老年人的需求紧迫,应以日为单位,迅速得到相应,针对老年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可以成立专项,进行流程化服务建设,协调一些老年服务商,将这些诉求定期提供这些供给,匹配固定的运力,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链路。

7、在线下服务受阻之时,线上服务以其灵活性、便捷性,仍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很多帮助。针对老年人心理问题,可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疏解老人内心苦闷。还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组织老年团体进行线上游戏,开展防疫、健身科普课程,远程帮扶,一起发动家属照护半失能及失能老人。

很多企业之前的数字化系统、APP还可继续发挥作用,积累老年人健康数据、记录员工工作任务,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放开线上资源,与民政对接,共享资源和服务。

8、居家智能监测实现闭环。老年人居家日常健康指标监测与危机预警、呼救的需求更多则需依赖于智能居家照护链条的服务。整个闭环的实现实际上涉及多方面:从智能监测、一键报警设备——后台数据收集预处理——建立区域内10分钟应急响应圈。

其中涉及的居家养老智能照护硬件;第三方运营机构搭建并运营大数据平台(区域内老人及各相关资源的数据汇总与实时调配、更新);区域范围内的上门服务人员配备,这些都是值得探索与关注发展的方向。而由于闭环内涉及的资源类型多,也可以由不同企业进行环节拆解分工、再统一对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9、降低智能化功能使用门槛。无论是居家医疗还是居家照护服务,未来必定都将会朝着更加“智能”与“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面对老年人(尤其独居老人)用户时,其操作又必须更加简易,以最少、直接的操作步骤,达到问诊、取药、呼救等整个流程的实现。

因此,想要面向居家场景更广泛地推广,就要在目前已实现的功能及服务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不智能没有用,太智能不会用”的问题。

“用户端操作最简化+后台大数据集中与流通+上门响应人员保障”是未来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需突破的方向;同样这也是居家老人服务领域在产品设计与运营上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案例

澎湃新闻《独居老人、合租“打工人”和物业“大侠”|在“疫”中》一文中,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菜,屋内老人应声回应但无法开门,也不接电话。通过从对面窗户观察独居老人家中,才发现老人跌坐在地,。志愿者再空中架桥,爬到老人阳台才得以施救。志愿者们再联系上老人的子女,问到需要的药物,小区里匀出了一些来;老人那天不能行走,第二天有些好转。

在该文中,还有一位老人耳聋,需要极大力地拍门才能得到回应。有一天,他给自己在外住的女儿打电话,他说,煤气坏了。志愿者上门去看,原来是煤气灶需要更换电池,她在楼群里攒了一节匹配的型号,给灶装上。老人一直不明白,小区封控是怎么回事。事后,他又给女儿打电话,告诉她:“煤气公司的人上门来了。修好了。”

第一财经《替老年邻居解决买菜难题,老龄社区服务如何填空?》指出了日间照护难的问题。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观察2020年期间疫情防控的情况发现,特殊群体的困难均是由于已有的服务输送因疫情而中断所致。

社区普通居家老人依靠“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独居老人配餐服务、日间照护服务以及类似睦邻中心和市民驿站等日常‘打卡点’”维系生活,而这些均在疫情期间难以延续。依赖钟点工上门服务的老人,也只能靠邻居帮忙解决基本食品服务问题。

极昼工作室《隔离在上海小区,老人照顾老人》一文中,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的现象值得关注:

“隔离第11天,60岁的徐正峰头痛欲裂,浑身无力。他记不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药断了多久,身体的反应愈加明显。那天深夜,母亲又在床上喊他。老人需要排尿,徐正峰正躺在床边一张房东留下的皮质沙发上,因为年代久远,座位已经塌陷,只能让他以一种蜷缩的姿势休息。照看的夜里他无法彻底睡着,母亲基本隔一小时就得解手,每次处理下来要花费半个小时。”

图源:上观新闻 4月17日,福寿康在上海全市范围

启动“公益照护管家 同心守‘沪’长者”关爱活动。

Part 05

运动健康问题

1、长时间缺乏运动有可能造成健康风险。疫情下,老人是最需要加强病毒防范的群体,也是被要求尽量少外出甚至不外出的群体。但是居家隔离并不意味着“家里蹲”,因为老人长时间坐在沙发上或是躺在被窝里,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血糖升高、情绪焦虑抑郁等。

2、原有的运动社交方式消失,生活节奏被打乱。老人更偏好传统的健身方式,例如散步、广场舞、太极拳等等,且他们大多选择在室外进行,常常会以运动为介质进行社交。在疫情之下,很多集体性的老年健身活动戛然而止。

应对建议

1、专业康复师团队的线上教学。由于老人体质较为特殊,在没有专业康复指导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出现意外。老年人居家运动,要结合自身身体情况,需要相对专业的人来做指导,而线上家庭运动健康指导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2、推出针对老人的智能健身设备以及智能健身课程。当前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的一些主播也在进行健身运动,例如各类低强度的有氧舞、国风武术、太极禅系列等专门面向中老年人群的训练课程。

3、电视台居家健身节目增加播出平台和频次。电视依然是许多老人不可或缺的媒介渠道。根据网上查到的信息,3月26日起,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健身时代》节目的居家健身内容,每天推出“冠军教你做运动”系列专题,以节目带动老人运动。

Part 06

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危机高发。突发情况下,独居老人可能会因生活节奏打乱、物资缺乏、与外界沟通减少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孤独、愤怒、多疑等问题。

2、缺乏面向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理疏导的帖子,但他们针对的对象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并非是年轻人专属,年轻人焦虑,老人更焦虑。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活动空间的压缩,加上本身对新环境适应慢,老年人面临比年轻人更严重的生存危机。

3、算法高频推荐,信息真伪判断能力弱。随着更多老年人触网,短视频、新闻资讯平台老年用户持续增多,重度使用者数量增加。居家期间,触网老年人的使用频率提升,但信息辨别能力有限。同时,算法将根据老年人内容偏好持续推荐,如遇负面信息增多,可能会加重老年人群心理负担。

应对建议

1、提供心理支援。物业等部门可以建立起小区独居老人清单,物业、志愿者、或是其他机构可通过电话、微信语音、视频等方式,每天和独居老人联络、问候一次,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社工机构等在疫情期间应该发挥作用,更多的提供针对老人的心理咨询服务。

2、推出健康险产品。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对健康的不确定性。疫情让老年健康保障意识迅速提升,新的健康险种亟需出现。但是疫情期间,最为人所知的却是隔离险,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险产品却很少,保险公司应该多推出此类产品。

3、陪伴类软件发挥作用。独居老人本身就面临亲友圈的日渐凋零以及随之而来社会的脱节感与孤独感,疫情期间更是隔断了他们与周围人的联系。陪聊、陪读等有偿精神慰藉服务,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4、电视媒体推出解压节目。老年群体是电视台的主要客群,因此电视台应该多推出适合老年人的电视节目。上海都市频道播出《老好的生活》《今日印象》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以及各路文艺名人,推出“宅家不潦草”特别策划;3月27日起《嘎讪胡》节目新设“嘎讪胡解压阀”小版块,邀请心理专家与主讲人畅聊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管理。

5、App产品在算法基础上进行心理关怀。目前,短视频平台已经针对老年人使用时间过长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进行“防沉迷”干预,如弹窗提醒休息、呈现美景内容等。面向老年用户,平台也可以上线心理关怀的短视频内容,如发现用户负面信息接触时间过长,可以定向推荐。

6、扩大老年专线适用范围。诸多互联网公司为老年人提供了电话专线服务,在送货、服务不便的情况下,可以扩展专线的适用范围,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对接相应资源。

图:支付宝、喜马拉雅推出心理咨询、情绪疏导服务

原标题:《针对独居老人6大生活困境的37条建议 | AgeClub出品》

2024-09-07 01:45 点击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