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紧急救治原则
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紧急救治原则 ( 2014-09-18)
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厂房保洁13825404095而52%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如果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几乎所有的意外伤害都可以预防。
一、意外窒息
意外窒息是1至3个月内婴儿常见的意外事故,幼儿期也偶有发生,通常都与看护人疏忽大意有关,预防是关键。
(1)不要盖住婴儿头部或与婴儿合睡一个被窝,以免被褥盖住孩子口鼻。
(2)不要躺着给婴儿喂奶,以防妈妈乳房堵住孩子口鼻。
(3)不要在婴儿枕头旁铺放塑料布或使用软塑围嘴,以免被吹拂到孩子脸上。
(4)不要让小儿单独玩气球,以免崩裂捂住孩子脸部。
(5)不要随手放置塑料袋,以免孩子拿到,套在头部玩耍导致窒息。
(6)幼儿攀爬滑梯等器械时,不要戴项链、围巾等颈饰,也不要穿领子上有绳子的衣服,以免挂在器械上勒住颈部。
一旦发现婴幼儿口唇及皮肤青紫,应立即解除引起窒息的原因,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呼吸、心跳已停止,要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时要用口罩住婴儿口鼻,或捏住鼻孔。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应尽快拨打120,请求专业救治。
二、气管异物
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咀嚼能力差,进食时易受干扰而剧烈笑闹甚至跑跳,很容易发生气管异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1)不要将婴儿单独留在屋内,有些孩子吐奶,仰卧时就可能呛入气管。
(2)3岁以下宝宝不能吃完整的坚果类食物,应碾碎食用。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不要狼吞虎咽。
(4)不要在进食时逗孩子玩或训斥孩子,家长也不应在此时争吵。
(5)不要追着孩子喂食,幼儿跑动中最易呛咳。
(6)训练一岁以上小儿精细动作时,使用的豆子、米粒等小物品应计数回收。
(7)发现孩子口含异物时,耐心引导其吐出,不要大惊小怪地强行抠抢。
(8)孩子已经吞咽了纽扣、豆粒等小物品,确认进入食道而非气管,就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以免在倒控或挤压过程中呛入气管,只需在两三天内观察异物是否随大便排出即可。
宝宝进食中突然出现剧烈咳嗽伴有脸色发红甚至发青,应即怀疑气管异物,可让孩子面朝前坐在大人腿上,用中指和食指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压后随即放松,反复进行;较大幼儿可以趴在大人膝盖上,头朝下,捶其背部;两个大人在场时可一人将将孩子倒提离地,另一人拍背、掏咽部,使异物迅速排出。
上述急救措施专业性较强,一般家长很难有效完成,所以一旦怀疑气管异物要立即拨打120或一边采取急救措施一边赶赴最近的医院。需要特别注意,送医院前不要给孩子喂食喂水,以便能及时安排手术。
有时气管异物会表现出慢性症状。如果孩子进食时一阵呛咳后恢复平静,但此后出现喘息,多日不愈,并且常因体位改变引起一阵阵咳嗽,家长不要随意进行抗炎治疗,应到医院检查,向医生说明当时进食情况。
三、跌落伤
80%的跌落伤发生在家里,包括坠床、绊倒、摔倒、磕碰、坠楼等。婴幼儿头部比重大,身体重心相对较高,极易跌倒。尽管多数跌落伤为轻伤,家长也一定要多加小心,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不要在无人看管时把婴儿放在桌、椅、床等任何高出地面的物体上,大人一转身的时间就可能发生危险,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速度常常超出家长的预测。
(2)婴儿床应设有护栏,周边地上应铺垫厚地毯,万一跌落时可以缓冲。
(3)如果婴幼儿经常睡在大床上,建议配置结实的蒙古包蚊帐,孩子在床上时拉紧拉链可有效防止坠床,但要教育较大幼儿不要故意冲击蚊帐。
(4)尖锐的桌角应加防护装置或用棉布包裹。
(5)幼儿活动的房间不要乱堆放玩具、板凳等物品,以防绊倒磕伤。
(6)不要靠窗摆放桌、凳、床等家具,以免幼儿攀援后从窗台上跌落。
(7)二楼以上窗户、阳台应安装间距小于孩子头部直径的护栏。
(8)有楼梯的家庭,上层楼梯口应安装有锁的护栏,楼梯外侧要安装一米以上的护栏,护栏中低部不要有横杆,以免幼儿攀爬。
(9)尽量不使用幼儿学步车。学步车很易被小石子等障碍物绊倒,而且这种学步方式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弊大于利。
(10)户外活动时,家长要勘查地形,尤其在看似安全的广场、草地,要检查是否有障碍物,孩子玩耍时坚持离手不离眼。
孩子一旦发生跌落伤,应即检查致伤物、受伤部位,判断伤情,采取相应措施。
软组织损伤:轻微擦伤,消毒伤口后保持干燥即可。出血较多的裂伤需按压止血。小儿头部裂伤最常见,因头部血管丰富,往往血流如注,要立刻用消毒纱布按压伤口,卫生巾和尿不湿也是优良的替代品。出血不止的伤口还要按压附近动脉,前头部出血按压太阳穴,后头部出血按压耳后动脉,四肢大出血要在患处上部使用止血带并抬高患肢。绷带、尼龙袜、皮筋等均可作止血带,垫上柔软物后勒紧,每隔半小时松开五分钟,以免组织缺血坏死。
骨折:小儿从高于一米的地方跌落就要高度警惕骨折。如受伤处有变形、活动受限或患处轻微触摸就剧烈哭闹,应固定患肢并立即送医院检查。
有时一些不典型的骨折,体征不明显,可在孩子睡熟后触碰患处,若孩子被惊醒或哭闹,应怀疑骨折。肋骨骨折的反应也较轻,仅在触摸胸部或抱起孩子时会剧烈哭闹,家长要充分重视。
脑损伤:若孩子跌落后丧失意识,或出现呕吐、嗜睡、过度兴奋等任何精神异常表现,应怀疑脑震荡、颅内出血,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检查。
内脏损伤:气胸、血胸、肺损伤等胸内伤一般会比单纯肋骨骨折反应明显,呼吸困难、口唇发紫、胸痛、咳嗽、咳血、咳痰等都应立即就医。
腹部被坚硬物体硌伤后,要查看撞击部位,一般消化道穿孔后刺激症反应较快,肝脾破裂伤会在出血量多时才出现明显腹痛等反应,所以一旦怀疑硌伤、撞伤较重,一定要观察后续反应,及时就医。
脊柱伤:高处坠落尤其是坠楼,易造成脊柱损伤,千万不可立刻抱起,要立刻拨打120求救,或小心地固定在门板、面板等坚硬的平板上,转运至医院。受伤脊柱一旦被弯曲,就会损伤中枢神经,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
四、意外中毒
婴幼儿探索能力很强,一旦接触到家中的药品、化学品,常常会“尝一尝”甚至大量吞服,家长应避免在家中存放危险化学品。
(1)妥善保管家中药品和杀虫剂、洗涤剂等化学品,不要让孩子有机会单独接触。
(2)不要用药盒存放饼干、玩具等物品,也不要用玩具盒、食品盒存放药物、化学品,以免孩子混淆,发生误服。
(3)取用药品后立即收藏到原处,不要随手放在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地方。
(4)严格按医嘱服药,并保留药品说明书备查。
(5)婴幼儿皮肤通透性高,应谨慎使用外用药,以防皮肤吸收中毒。
一旦发现或怀疑孩子大量误服药物、化学品,不要急着刺激孩子呕吐,以免腐蚀性药物在呕吐时再次流经食管、咽喉造成腐蚀性灼伤;也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加快肠道吸收;不要服用自认为有用的解毒药。拨打120或立即去医院就医是最佳选择,就医时一定要记得把可能造成孩子中毒的药物和化学品、外包装及说明书带上,以便节省诊疗时间。
五、烧烫伤
日常生活中的烧烫伤多由热水、热汤、热粥导致,家长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孩子接触可能导致烫伤的物品。
(1)不要使用桌布,以免幼儿拉拽,导致桌上的热汤水翻洒。
(2)保温瓶、热水杯、饮水机、打火机等要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
(3)给孩子洗澡、洗衣时,水盆内要先放凉水再放热水。
(4)任何时候都不要将热汤锅放在地上,尤其在忙乱时不可存侥幸心理。
(5)不要让孩子喝太烫的汤、水,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再拿给孩子。食道长期受高温刺激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
(6)为小儿保温时,热水袋等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且须经常变换位置,以免慢性烫伤。
一旦发生烫伤,第一反应是降温,用清洁的冰水、凉水冷敷、浸泡,剪掉患侧衣物。降温时间越长愈后效果越好,等待120和送医途中也不要中断冷敷,但寒冷季节要注意全身保温,以免休克。烧伤严重的可以少量服用止痛片,减轻孩子的痛苦。
六、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已日益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一杀手”,家长良好的交通意识是孩子安全的保证。
(1)私家车应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最好配置安全帽。3岁以下的孩子乘坐后向式安全座椅,受伤害的几率可减少80%。
(2)保持文明驾驶,不超速、不抢行,避免急转弯、急刹车,家长也应系好安全带,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的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3)乘坐出租车时,家长要坐在后排,并用安全带把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固定住。
(4)乘坐公共汽车时,要将小婴儿捆在身上;不要让幼儿在车厢内行走、奔跑。
(5)幼儿过马路要抱起;不要让孩子自己过马路。
(6)不要带孩子在马路边玩耍,路边行走时要让孩子走在外侧,尽量远离快车道。
(7)教育孩子不要蹲、站在汽车附近,尤其要向孩子强调不能钻到汽车下面。
(8)家长行路、行车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交通意外往往造成儿童严重的脏器损伤,必须马上送医院救治。
七、触电
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触电原因多为用手触摸电器,将手指或金属器具插入电源插孔里,手抓电线的断端等,家长从房屋装修起即应考虑孩子的安全,并对孩子加强教育。
(1)确认家中电路系统具备漏电保护功能。
(2)经常检查家用电器运行情况,杜绝漏电。
(3)不要给婴幼儿使用电热毯。
(4)各类电器均应放在远离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手机充电完成后要拔掉充电器电源。
(5)不要让孩子触摸插座和电源开关;家电的电源线不要乱接乱拉。
(6)选购电动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的设计和安全性。
(7)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要远离变压器等危险的带电设施,家长要留意活动场所周围是否有裸露的电线。
一旦出现触电事故,应立刻采用最迅速的方式脱离电源,最安全有效的是关闭电源、拉开电闸,一时不能切断电源的应使用干燥的木棍、塑料等绝缘物拨开电线,千万不可直接用手推拉。
强电流刺激后常出现“假死”现象,要不间断地给予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拨打120联系急救。
八、溺水
溺水是南方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在北方较少发生,但也应重视。
(1)不要让婴幼儿单独留在卫生间内,抽水马桶、浴缸都存在隐患。
(2)不要让孩子在没有护栏的河畔、池边玩耍。
(3)婴儿不能去成人泳池游泳,幼儿游泳只能留在浅水区,家长不能离手。
(4)冬季教育孩子不要去冰面上玩耍;如去自然冰场滑冰,必须选择正规机构,确认其安全措施齐备。
溺水患儿要立刻将其倒立或抬高腹部俯卧,使水自然流出,必要时给予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及时拨打120求救。
附:眼、耳、鼻内异物的处理。
孩子眼内进入异物时,不要揉搓,如系细小灰尘和睫毛,可以扒开眼睑,用棉球或干净手绢沾出来;如果异物较大较多,比如沙子扬进眼内时,可以让孩子侧着头,用细小水流的纯净水轻柔地从内眼角向外眼角冲洗,注意不要让水流入耳朵。异物难以取出时要即刻送医。
耳内进入小虫、蚂蚁,可以在外耳抹蜂蜜吸引其爬出。其他较深的耳内异物也不要强行掏取,应请医生处理。
有些孩子会把小异物塞进鼻腔,如果孩子不会擤出来,家长不要用器械去掏,以免伤害鼻腔或捅得更深,应送医院请医师解决。
为了宝宝的健康,请各位家长一定要处处留心,时时留意,不放过任何会对宝宝造成威胁的细枝末节。愿我们的每个宝宝都健康、快乐!
摘自嘉定区中心医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