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从24小时照护者的视角,老年人看病难在哪?

“看病难”“看病贵”,陪护老人13825404095是普通人多年的就医感受,然而老年人这种感觉尤甚。具体来说,困扰老年人就医的,有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求医之难

照护父母过程中,我曾多次带他们去医院。在医院里,我最难过的就是看到那些没有子女陪伴、不得不独自就医的老人。医院里的众多事情,我一个中年人都忙不过来,更别说生病时的老人了,他们的无助挺触目惊心的。

2024年8月,《南方都市报》搜集了长者就医的“微心愿”。我发现,有相当多老人是独自就医,部分有老伴陪同,还有的有子女陪同。无论是哪种就医方式,老人的心声其实相当集中:

70岁的吴奶奶:线下挂号麻烦,无法当天看病;也不会线上挂号,需要年轻人帮忙。我觉得老人看病就是一件“折腾事”,期望能够简化老人预约挂号流程,减少就医排队时间。

71岁的刘伯:老年人总是多病缠身,就诊时不仅要分开多次挂号,还要跑多个楼层和科室,老人身体素质不好,经不起长时间等待和奔波。希望开设老人绿色通道、老人一站式服务,提高就诊效率。

70岁的郭奶奶:之前为了治好疱疹,我先后跑了急诊、妇科、骨科、疑难杂病科等至少四个科室,做了多项检查,不但花费了很多钱,身体、精神上也吃不消。希望老年群体就医尽可能地少跑腿。

77岁的黎爷爷:使用医院智慧终端时,老人操作不灵敏,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也会产生胆怯心理。就诊过程中,医院指引也不清晰,只能求助于人工服务。希望医院能够增加医导,为老年人提供全程陪诊服务。

79岁的李爷爷:对于老年人来说,目前看诊过程较为繁杂,就医更加智能化,(但老年人)难以看懂,工作人员也更倾向于和子女沟通。期待医院能够增加更多年轻志愿者服务,提高就医沟通效率。

仅仅摘录几条,就可以发现老年人就医的难点所在。结合自身的经历,我总结,困扰老年人就医的,有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搞不懂,从挂号就开始了。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用手机挂号,也不清楚应该挂哪个科室,导致在不同科室间来回转,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做了不少重复检查。现在医院全面信息化,各种流程对老人都是不小的挑战。就算好不容易看上了医生,由于视听下降,认知衰退,加上专业术语沟通的问题,很多老年人看病时根本听不懂,也不明白化验单和取药单是怎么回事。

找不到,由于视力及文化程度等限制,加之医院标识位置、大小不清晰,老年人来回奔波、重复排队,摸不到头绪。在医院里,时常没有坐的地方,有时得不停地走路,一天暴走两万步,根本是老年人体力无法支撑的。

走不通,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需要用轮椅推着老人就诊的家属来说,体会最深。北京这个城市当中的无障碍程度我就不说了,单说医院的无障碍,我有过和我哥哥一起抬着我妈和轮椅上楼检查的经历,也有因为不能无障碍进入厕所,而不得不回家自己为老人操作灌肠的经历。北京的一些医院,至今还是蹲坑,光这一点就会让我母亲遭遇极大的麻烦。

等不及,由于心理焦虑及身体虚弱,老年人看病往往面临等不及的难题。等四五个小时才见到大夫,只看不到十分钟就把老人打发走了,这类情况是常事。八九十岁的老人在轮椅上坐四五个小时,周围的环境又极其嘈杂,老人哪怕没病也可能被折腾出病来。

住不上,大医院人满为患,需要住院时“一床难求”。不少医院甚至不得不在走道和电梯口等空地上加床,医院也常常不愿意冒着高风险接收高龄老人入院。医疗费用高,医保报销之外的药物和治疗对于老人来说构成沉重的负担,是住不上的另一种体现。甚至,还会出现医疗护理负担过重导致老年人有病不就医的问题。

深层之困

不过,这五大难题仍然只是些表象。它们共同反映的是,当前医疗体系难以应对老年医疗与老年照护的困局。

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但老年人在漫长的照护过程中离不开与医院打交道,老年疾病又带有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快速发展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以往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积累了许多矛盾,产生了许多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可及、可得、合理的医疗服务的期待。

这些矛盾和问题包括: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模式需改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老化,身体各系统呈现退行性改变,成为慢性病和失能的高发群体,健康状态脆弱,因而成为对卫生服务需求高且卫生资源消耗大的特定人群。《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一书指出,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长寿但不健康”;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总人群的2.9倍,住院人数占总人群的1/3。随着年龄的增加,即使未患病老年人也会出现功能减退导致的失能与残疾,需要综合连续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他们从保健到诊疗再到护理康复的要求。

与老年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特征相对应的是,现有的专科急性诊疗模式很难满足老年人综合连续医疗服务的需求。专科诊疗模式即一般疾病管理模式,通常以疾病为中心,按临床医学分科进行管理,目标是治愈疾病,对患者的出院评价标准是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般不大关心患者出院后去向,患者的复诊率和重住院率均较高。

专科治疗常常“只见病,不见人”,而且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缺乏整体系统的分析评估与干预,不适合老年患者。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才是老年病科诊疗的合适模式,特点是团队评估与干预,团队中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精神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护工等,甚至包括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目标是防治疾病、功能康复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正是由于专业科室过于独立,老年人在求诊过程中,复合诊断及连续多角度诊治才难以深入实施。老年人健康状况复杂,具有多器官系统功能减退、多病共存的特点。因此,就会出现老年人到医院看病的“三多”现象,即挂号多、看病科目多、检查多。每个专科之间各开各的药,各看各的病,容易造成过度或重复检查、治疗矛盾、药物交叉和重叠,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也导致看病难,甚至形成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重等现象。

老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及资源配置不足。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近50%人口居住的城市地区拥有80%的卫生资源,农村地区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医疗技术水平差异显著;另一方面,约80%的城市卫生资源又集中于大中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资源薄弱。

我国虽然明确了医疗机构要进行分级诊疗改革,但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缺乏清晰可行的、多层次的分级诊疗模式,导致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找专家看,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挂专家号难,而小医院和社区医生却有许多空闲。

出现以上老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配置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政府的医疗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在农村,很多地方的乡镇卫生院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设备落后,人员流失,就诊人数明显减少。这些导致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不足,不能担负起初级卫生服务的功能。同时,目前的全科医师队伍难以完全胜任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这使得大多数患者无序流向医院,尤其是级别高的医院,城市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居民深受专科化发展的影响,普遍认为医院越大越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水平缺乏信心,对全科医生缺乏信任。

老年病诊疗中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目前从事老年医疗服务机构有各级医疗机构中的老年科以及其他密切相关的专业科室、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以及设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等。这些机构常常不能顺利对接,协作诊治。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护理服务界限不清、职责不明,老年医疗护理体系与养老服务存在功能定位缺乏甚至错位现象。

老年人群中常见慢病患病率高、失能残障发生率高,中国老年人慢病患病率已达70%左右,以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为主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国人主要死因。面对日益加大的老年患者的就医需求,迫切需要将老年科和老年综合门诊建立健全起来。然而在目前,老年科和老年综合门诊较难建立,即使建立了也不够健全,很难发挥多学科组合优势。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专科都想把自己的专业更加高精尖化而忽视全科老年科的全面发展,一些专业的医生综合医疗能力越来越差,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过于强调和看重自己的专科意见,而对患者整体的情况和意见很难关注和重视,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状,促使并发症增多,死亡率提高。

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疾病管理,才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为此,需要坚持“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的政策导向,发挥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自的优势,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既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也有利于社区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

但眼下,社区医疗机构在老年医疗方面的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条件较差,加上全科医生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在人才引进上更是困难重重,整体医疗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本应从单一的医疗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模式转变,但显然距这一理想还相当遥远。

由于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机构数量太少,社会化、专业化的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又不足,老年人患病或失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靠家庭成员或者雇佣服务人员进行生活照料、陪护就医或护理康复。正是因此,国家将社区定位为居家老年人获得护理服务的重要载体。如果社区护理不敷使用,居家养老将很难实现。

建设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医疗体系

欲化解这些难题,除了软硬件的改善和医护人员队伍的加强,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医院要持续倡导老年友善文化。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老龄化,但却没有以一种诚意邀请老年人加入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世界。当医疗组织忽视老年人的需求时,老龄歧视就会演变成对受害者的指责——也就是把老年人不适应医院的种种,视作老年人的问题,而不是医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建成切实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医疗体系?

解决办法有很多,在此,提出两条我认为重要的建议。

第一,呼吁在医院里开设老年人专属“绿色通道”,设立专门的老年患者挂号、缴费、采血、取药、住院等服务窗口。老年人到门诊后,服务岗人员上前主动接待,如有家人陪诊,就只提供引导服务。

这样的绿色通道,可以大大减少老人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上海市很多医院实行老年人看病就诊挂号优先,很多三级医院设有老年科、老年病的专病门诊,就是很好的例子。

绿色通道,也意味着构建良好的老年病导医制度。老年病导医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引导老年病患者到相关科室就医的服务。很多老年病患者对医院的科室分布、就诊流程、诊疗特色及医生的专业特长等并不了解;不知道有些疾病需要把握看病时机,甚至需挂号、预约专家等;也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什么是合适的诊疗时间。比如有的患者天不亮就跑几十公里赶到医院,好不容易见到医生,却被告知需要空腹检查,只有第二天再跑一趟,然后第三天又来拿检查结果。实际上,造成看病难的因素尽管很多,但很多时候是由于患者本身对看病程序缺乏了解造成的,而专业的诊前咨询和指导,可以让老年病患者少走弯路。

导医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导医的服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产生第一印象的好与坏。老年友善医院可以成立针对老年患者的专业导医团队,让老年患者不但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优先优惠的医疗服务。后续服务包括为患者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处方、慢性病养护方案、健康咨询等免费增值服务。还可以鼓励社会服务体成立更高端的导医服务,并提供体检代理、专职会诊等优惠服务,使有条件的老人选择有偿的高端服务,如完善的健康咨询及私人医生式服务。

第二,呼吁大力开展有资质的家庭医生或者护理员上门服务老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进行导尿、测血糖、体检、插鼻饲管等,将服务前移,降低这类老人去医院就诊的几率。

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团队作为老年人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为此,必须推进诊疗体系重心下沉到基层、到社区乃至到家庭。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尚待时日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老年病医生的流动巡诊制度,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增加医生多点行医的流动性。早在2016年,多家医学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综合治理”课题研究就建议:三级医院保留住院病房所需的医生、部分专家门诊医生、急诊医生,大部分主治以上的医生下放流动到社区、养老院、老年医院、老年诊所等,留守医生和下放医生循环互动。

更进一步,如果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建设若干老年医疗流动服务基地,就可以整合专业资源配备,定期在地提供基本专科服务(眼耳鼻喉、口腔、康复、护理等)。社区医院一般并不配备这样的专科人员与设备,很难满足特定的保健、诊疗需要。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立流动巡回医疗机制来满足这部分专业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家庭照护者,流动巡回医疗机制可以伸出援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采血、视力、听力、口腔等专科检查、诊疗保健及护理方面的就近及上门服务。这种专科力量的整合,将使得流动服务成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可及、公平和有效的支撑力量。

如果老年医疗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整个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就是我,作为一位家庭照护者的“微心愿”。

2025-07-11 07:27 点击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