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桥:这位退休教师义务照顾两位孤寡老人 用爱和坚守撑起一片天

“孝老不必亲”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美德。在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大岙里村,家电清洗13825404095退休教师俞佩兰以德善之举填平了人际间的鸿沟,让人间亲情跨越了血缘关系。

除了无微不至关怀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婆婆以外,4年来,她还细致入微地照顾村里两位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了新的被褥,定制鞋子,为老人办90岁大寿。俞佩兰用行动践行尊老爱老,曾获得“台州好人”等称号。

图片

俞佩兰细心照顾村里孤寡老人生活起居(路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她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刚开始就是作为邻居,关心一下,过去看看,送一下饭。”这饭一送,便送了将近4年。应从浩、应从正兄弟俩,是村里的高龄老人。他们膝下无子女,远亲又不愿或是无力接管他们的生活,平日里只能相互扶持。兄弟俩身体欠佳,腿脚不便,连最基本的日常起居都成了难题。

身为退休教师的俞佩兰,本可以享受安逸时光。2021年7月,她听村干部谈及这两人的情况,便主动站了出来,开始悉心照顾他们。从那时起,俞佩兰便成了他们的“脚”,不仅一日三餐按时送到家中,还主动包揽了兄弟俩家中的所有家务。

“应从正还能走路的时候,只买青菜、白菜这些,两人清水煮着吃。”俞佩兰回忆,“这样吃怎么行呢?营养跟不上的,要荤素搭配。”

于是,每天6时,应冬宁都会准时到城区的菜市场,开始准备一天的伙食。“我丈夫可是厨房一把好手,兄弟俩吃着他做的饭菜,胃口都变好了!”俞佩兰笑道。

15时30分,应冬宁像往常一样系上围裙,开始忙活起来,俞佩兰则帮忙打下手。

两兄弟都是肉食爱好者,俞佩兰在了解他们的口味喜好后,便嘱托丈夫,要迎合口味,顿顿变着花样做肉菜,每天两荤一素成了标配餐。

俞佩兰家的晚饭时间在18时左右,而兄弟俩的吃饭时间得早一个半小时。“为了保障他们能按时吃上饭,我们每天都会提前为他们准备好餐食送过去,他们爱吃重口味,即便我们都不吃,也会单独做一盘……”俞佩兰说,“等孩子们快到家了,再重新做自己的。”

有一次,俞佩兰的婆婆因为身体问题住进了医院,夫妻二人在医院陪护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们并没有停止给兄弟俩送餐,而是商量着三天一轮流,回家给他们准备餐食,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才放心离开。

多年的贴心照料,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应从正经常说:“我能活到这么大年纪,多亏了佩兰一直在照顾我,她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图片

俞佩兰和家人与村里两位孤寡老人合影(路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是一家人”

俞佩兰自退休以来,就一直照顾着家里九十多岁的婆婆,这已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现在还要再加两个。

“俞老师,你做这些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你帮他也得不到回报啊。”……有人不理解,认为俞佩兰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她却不这么认为。无论是应家兄弟,还是婆婆,都是俞佩兰割舍不下的亲人,也是她认定的“一家人”。她常说:“我妈怎么样,你们也怎么样,该看病看病,该住院住院,只盼你们身体健康。”

最让周边村民感动的还是俞佩兰的耐心。近年来,两兄弟每年都会生几次病,只要他们身体感到不适,俞佩兰总是第一时间陪着去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他们两个有高血压,每个月我都要定期去配药。”俞佩兰说,有次高血压的药换了新包装,兄弟俩怎么都不肯吃,俞佩兰夫妇想尽各种办法才得以让他们吃下。

图片

俞佩兰的丈夫为村里孤寡老人修剪脚指甲(路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两兄弟的自理能力不强,家里要换电灯、修水龙头,都要找俞佩兰。洗衣服、剪指甲等这些日常琐事,她也一件不落。

应从浩老人的一只脚因以前落下的疾病变得格外臃肿,走路都需要靠拐杖来支撑。为了剪超级硬的脚指甲,俞佩兰专门配了工具;为了他有双合适的鞋子,俞佩兰专门找人定做;为了缓解腿部压力,还专门买了按摩椅……

俞佩兰决心要让老人过得舒舒服服,为他们养老送终。去年,应从浩老人去世,俞佩兰夫妻将后事办得妥妥当当。

“我相信爱和温暖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只有纯粹的温暖才能温暖人心,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俞佩兰说,她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多关心、关爱老年人群体,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感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葛星星 吴怡帆 卢伊扬)

2025-02-18 10:47 点击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