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有差异,西方国家报道为10%~20%,国内发病率为5.36%~11.09%[1],随着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和社会,处理不当容易复发,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我院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产后抑郁症的患者给予正确及时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48例,均符合抑郁诊断标准[2],年龄21~33岁;产后发病时间最短3d,最长30d.分娩史:剖宫产22例,阴道分娩26例。剖宫产产中、产后出血2例,胎盘早剥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例;阴道分娩中,早产2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2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6例。分娩婴儿性别:女婴28例,男婴20例,其中男婴畸形1例。轻中度抑郁症34例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抑郁、食欲欠佳,12例表现为自卑、内疚、厌恶婴儿,2例出现较严重精神方面的症状。经过心理疏导及暗示疗法,收到良好效果,母婴均痊愈出院。

  1.2  相关因素分析

  1.2.1  社会、家庭因素  孕妇人际关系、情绪控制、流产史、与父母关系、对分娩心理准备、家庭角色转变等6项因素与产前孕妇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其中父母关系不良、对分娩心理准备不充分,表现恐惧、紧张及疑虑是影响产前孕妇心理状况的3个最为主要的因素[3].部分产妇分娩后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家庭经济来源减少,导致经济方面的压力加重。一些资料研究表明[4],学历和夫妇月收入对发生抑郁症与否影响显著。一方面由于中高学历的产妇面临多方面问题,如就业竞争、家庭与工作的协调以及住房条件等,她们的压力较其他学历的人群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夫妇月收入在1000~3000元发生抑郁症者居多,可能与产妇的家庭月收入低,容易为孩子出生后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担忧有关。再者,产褥期内婆媳矛盾、夫妻不和,产后无人照顾以及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生了女婴后感到失望,担心会受到婆母和丈夫的歧视等导致产妇产生不良心理,一遇坎坷就表现为偏激或急躁易怒,或悲观沮丧,个别甚至出现痛恨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影响了机体的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导致出现一系列机体功能变化。

  1.2.2 生理因素  产后抑郁的病理生理相当复杂  分娩时疼痛与不适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释放过多,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同时,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神经递质的变化,促进抑郁情绪发作。如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作用下降,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GABA受体对苯二氮卓类不敏感,诱导GABA-A-4亚单位或是抑制GABA能神经元活动,造成抑制性神经冲动不足、多巴胺功能亢进,产生抑郁情绪[5].陆竹梅等[6]研究提示,产后抑郁症患者确实存在性腺激素代谢紊乱。{NextPage}

  1.2.3  心理因素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对于母子都是重大的心身应激反应,母体对应激的主要反应是紧张、恐惧和焦虑。主要为对分娩时的疼痛,是否能顺利分娩,是否难产、手术分娩中母儿能否安全,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能否被家属接受等担忧,承受着一系列的复杂心理压力。有些产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面临自身康复和育婴两大问题,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尤其是文化程度高的人由于考虑问题多,情绪较复杂,易发生抑郁。

  2  护理

  2.1  加强围产期知识宣传  产前应简要了解孕妇自然情况、有无精神病家族史、抑郁、焦虑及与怀孕相关的并发症,高度重视出现危险因素的孕妇,使其学会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加强自我调适、保持乐观稳定的良好情绪,广泛宣传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解答孕妇所提出的问题,使她们从中获得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

  2.2  产时心理支持  产妇进入产程后,97%的产妇恐惧感加重,希望医护人员重视和家属陪伴,企盼分娩过程正常、自然和安全。对难产或需要手术的产妇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交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使产妇主动参与分娩过程。助产人员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关心体贴产妇,协助产妇饮水、进食、擦汗、入厕等生活护理,努力为她们创造条件,主动与产妇交谈,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多鼓励安慰,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给予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使其调整好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3  产后心理疏导  产妇经阵痛和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需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产妇的休养,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和探视,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尤其是敏感问题,如婴儿的性别、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产后体形的恢复等应尽可能避免。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治疗操作,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医护人员应及时向其传授育婴知识,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并指导产妇正确护理新生儿,使产妇及早进入母亲角色。加强产妇产后早期锻炼,不仅有利于促进产后子宫复旧,还能够恢复其腹部肌肉紧张度,有利于产后体形恢复,增强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感。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热情接待产妇,认真做好各项护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主动与产妇进行交谈,建立协调、信赖的护患关系。了解产妇的性格和心理负担,认真回答产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运用语言、表情、行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诱导产妇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耐心解释,积极疏导。

  2.5  保持和谐优美的人文关系  产后抑郁是由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因素所致,应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以孕产妇为对象,对他们进行护理保健。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对减少产妇抑郁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丈夫应主动照顾婴儿、分担家务、关心妻子,对妻子给予同情、支持、爱护、谅解,避免争吵等,尽可能多陪伴母子,主动做好自身角色转换。家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建立多种亲情关系,同时要协调好周边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及其他相关人员,要考虑产妇此时的特殊心理,除在生活上做好关心、体贴外,还要耐心倾听产妇倾诉,忍受其某些过分的行为和语言,促使其心情愉悦和信心十足,消除苦闷心理,明确自己在社会、家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NextPage}

  2.6  药物护理  抗抑郁用药初期患者往往有焦虑不安等不适,适当加服安定药物。用药必须及时正确,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能,告诉患者服用药物要坚持疗程,逐步减药,偶尔情绪波动无需紧张。

  2.7  改善病房硬件设施  以家庭化病房替代传统喧闹的易受干扰的大病房,使身心疲惫的产妇得到充分休息。调查表明,居住环境的喧闹程度、清洁程度都与不良情绪有关。

  总之,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生理、心理、产科、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应引起医务界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因此,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保健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高产妇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俊平,韩莉君。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7,21(5):13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10-12.

  [3]刘贵美,田洪荣,张建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与护理措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3):370-371.

  [4]李荣萍,单晋平,石英,等。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463-465.

  [5]  方秀新,刘,宋海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2):107.

  [6]陆竹梅,林文秀。产后抑郁症患者雌,孕激素及催乳素变化的研究[J].华夏医学,2006,19(2):188-189.

2025-02-13 22:21 点击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