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带抑郁、双相孩子去旅游?没做好这些准备,孩子病情反而可能会恶化!
01、父母想带孩子去旅游?可别好心办坏事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后,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想带孩子出去旅游,放松放松心情,加快康复。
很多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会建议,“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不要让孩子压力太大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孩子生病后,部分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盲目“鸡娃”,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有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答应孩子去旅游的承诺总是做不到。这些父母后悔、自责,很想带孩子出去旅游,弥补一下孩子。
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证明他们有意识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知道要给孩子减压了。但如果父母未做好充足的准备,贸然带孩子去旅游,不但不能让孩子放松,还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导致孩子在旅途中被激活了心理创伤,情绪波动,甚至迁怒于父母,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我们在临床中就遇到过真实例子。一名青少年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他的父母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态度大有转变,并提议带孩子出去旅游。
这名患者其实不太乐意,因为他想到出去旅游要与很多人接触,心里有点排斥。但他妈妈多次劝他,说了很多旅游的好处。尤其是他感受到最近妈妈对自己很好,他不想让妈妈失望,便答应了。
患者的妈妈很开心,立即报了旅游团、收拾行李,很快就带着孩子踏上了旅途。结果,旅途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由于是跟团旅行,行动受限、时间紧凑,他们玩得并不开心,而且非常疲惫。
更令人郁闷的是,患者还与同行的旅客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与冲突。这位患者是个大高个儿,当时他差点控制不住情绪,要与对方打起来。幸亏患者妈妈及时将他与旅客拉开,否则要是真动起手来,患者很可能会打伤对方,需接受法律惩罚。
这次冲突后,患者妈妈及时终止了这次旅游,马上把孩子带回家。患者回家后,情绪持续低落,他虽然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好,但内心仍忍不住责怪妈妈非要带他出去旅游。他没向父母发火,但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父母说话,内心更加封闭了。
所以,如果父母想带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出去旅游,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去,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心理伤害,还令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以下,我们根据临床心理干预的经验,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为父母提供一些具体化的建议。
02、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一起做攻略
第一,父母最好不要跟孩子说去“旅游”,而是说“度假”。
一般我们说旅游,马上会想到的是游览名胜古迹,跟其他游客一起去著名景点拍照打卡。但患病孩子往往不喜欢去人多热闹的地方,也不爱拍照,更讨厌舟车劳顿。
所以他们一想到“旅游”这个词,反而很有可能激活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马上感到厌烦、抵触。
而“度假”这个词指的是休闲地、愉快地度过假期时光,给人感觉是慢节奏的、解压的、随遇而安的,能让人的精神和心情放松下来,而不是把出游变成一种打卡任务。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我们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度假,是去放松心身的,想去景点就去,不想去的话,也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孩子喜欢的地方享受几天慢生活,放空自己。
也就是说,对于患病孩子来说,“度假”这个词有着更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勾起他们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在出行时调整好行程和心态。
第二,父母提出度假的建议后,孩子想不想去、想怎么进行,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自由行。
父母想带孩子出去度假,这到底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渴望的,还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父母一定要先跟孩子沟通清楚,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是出去玩,孩子就会乐意。
有些患病孩子很可能根本不愿意出去玩。因为在他们生病后出现了社交恐惧症,一想到出去要面对很多人,免不了要跟一些人打交道,他们内心就会害怕。
如果是休学的孩子,他们一想到别人可能会问自己“怎么不用上课?”“学校放假了?”,他们就觉得很尴尬、很丢脸。
所以,如果孩子铁了心就是不想去,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否则很可能会令孩子的病情恶化。
如果孩子愿意出去度假,这自然是好事。父母可以跟孩子进一步商量去哪里,选择哪种方式,比如是跟团,还是自由行?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每种方式背后的利与弊。比如跟团的费用相对较低,吃饭、住宿、出行都安排好了,涉及的旅游景点较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游客一大早就要起来,跟着旅行团的时间表走,自由度小,可能还会遇到变相收费环节。整个旅途下来,会比较累,身心得不到放松。
而自由行,好处是确实非常自由自在,时间和路线都由自己把控。但弊端是花的钱相对更多,而且要提前做好一些计划和准备。
父母可以充分了解信息并与孩子商量后,在不触及底线的前提下,最终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自由行。
因为很多青少年患病后,很可能会作息上黑白颠倒,晚上失眠睡不着,白天无法很早起来。如果跟团,孩子必须按照旅行社规定的时间起来,很可能会非常疲惫。
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这样孩子不但感受不到度假的放松和快乐,还容易烦躁、生气,心理创伤更易被激活,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这就不是放松之旅了,而是“受罪”之旅了,孩子的病情可能会恶化。
而且,自由行的话,患病孩子不需面对一大堆团友和“热情”的导游,人际交往压力更小,更容易享受到真正度假的愉快。
我相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很多孩子都会更倾向于自由行,这是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度假方式。如果想折衷的话,也可以找旅游机构提供路线建议或代订住宿,其余行程就由自己决定。
第三,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做度假攻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让孩子来主导。
如果想度假得舒服又轻松,做好攻略非常重要,也非常考验个人能力,尤其对于自由行来说。
如果孩子愿意,甚至积极提出自己来做攻略,父母可以把这个工作交给孩子,由孩子来做主导,然后最后由父母来协助或给建议。现在的孩子涉猎广泛,在网络上能了解到很多信息。他们做攻略的能力完全不输父母。
一家人出去度假,最重要的是开心,尤其是孩子开心。所以,如果由孩子来做攻略,只要攻略中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基本的食宿出行和安全有保障,那父母就最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父母实在有点担心,可以适当提出建议,让孩子再考虑考虑,但不要动辄反对、指手画脚。
更重要的是,父母通过充分沟通后,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这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第一步,避免度假出现不顺利时,他们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父母身上,恶化亲子关系。
03、万一度假时孩子的情绪波动了,怎么办?
第四,在度假前,父母先跟孩子深入沟通,调整好心态,对一些注意要点要达成一致,父母要尽快修复这背后的一些心理创伤。
其实,即使是放松的度假之旅,也完全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在这个方面,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提前有所意识,如果度假期间出现了一些意外,稍微打破了我们的计划,孩子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商量解决,尽量用轻松、积极的心情去对待,别让这些意外破坏了我们度假的心情。
而且,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往往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出行时有可能会被激活部分心理创伤,出现情绪波动。
比如,如果孩子在度假时遇到了某个人的长相特征、讲话语气,甚至是某个行为,与曾经对孩子造成过极大心理伤害的人非常相似,孩子就有可能突然显得烦躁、愤怒,甚至情绪爆发。
有的孩子生病后因为精神科药物副作用,体重迅速增加,变得肥胖,内心自卑不已,这以女生更为常见。如果孩子出行时看到很多长相好看、身材苗条的女生在自拍,这就很有可能触及孩子内心的痛处,变得情绪低沉,对游玩失去兴趣。
还有,不少患病孩子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休学在家。如果他们出游时遇到别人在谈论成绩,尤其是今年高考刚结束,有很多考生也在外旅游,要是孩子在度假时接触到高考、选专业等信息,这就有可能激活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一下子感到悲伤、绝望、迷茫,情绪波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情况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想好出行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刺激点”。
一方面,父母要学习科学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针对这些“刺激点”,尽量帮助孩子修复这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要提前商量好,如果面临这些情况,父母和孩子该怎么应对。
首先,在孩子心理创伤被激活的时候,父母要保持理性,不要指责、批评孩子,反而要对孩子共情、倾听,让孩子尽可能释放出负性情绪,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如果孩子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父母要及时介入,避免孩子做出过激的行为。
父母还要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如果孩子因为度假时的一些“小事”而情绪波动,说明这背后有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可以利用这条“线索”,追溯孩子遭遇过哪些创伤事件,帮助孩子尽可能修复心理创伤。这一步可以在度假结束后,父母与孩子进行复盘时再完成。
而孩子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如果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孩子出行时要按时吃药,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如果对别人感到烦躁、愤怒,甚至与人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孩子要意识到可以找父母求助,不要采取暴力或其它极端行为。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愿意的话,父母还可以跟孩子约定,在度假时,亲子之间可以敞开心扉,聊一聊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不仅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还能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
可能有的父母说,我们也很想跟孩子交流,但孩子不想开口,怎么办?这说明亲子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改善,父母仍需继续努力得到孩子的认可和信任。
但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一些沟通技巧。
比如,如果孩子制定的出行攻略超出了预算,但仍在父母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又或者孩子提出了一些额外的要求,那父母也可以平和地对孩子提出自己的一些要求,“爸爸妈妈可以努力去做到你的要求,但你也答应我们的一些要求,可以吗?”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又非常想实现愿望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也会答应。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答应了,父母听孩子分享想法时,记得仍要使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别又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孩子又把心门关闭了。
04、父母在度假时提“学习”,孩子可能会抵触
第五,父母带孩子出去度假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放松心身,不要有意无意地怀着让孩子早点复学的“鬼胎”,否则,这容易惹来孩子的强烈抵触,甚至是愤怒,觉得父母动机不纯、不怀好意。
有些父母带孩子出去度假,其实自己就放松不下来,总是想着孩子的病怎么办?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孩子什么时候才愿意复学?
父母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父母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不然很容易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度假时非常开心,可能马上忍不住对孩子说,“这次玩得这么开心,我看你的情绪好多了,回去咱们试试能不能学习吧?”有的父母很心急,甚至可能会直接跟孩子说复学的事。
结果,孩子马上拉长了脸,跟刚才判若两人,轻则可能一天都没有好心情,不理睬父母;重则马上情绪激动,指责父母,“那么开心的时候,你们非要提不开心的事吗?!”“我就知道你们没这么好心带我出来玩,原来就是为了让我早点回去上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很可能马上陷入灾难化思维,否定父母之前所做的一切改变和付出,让父母感觉非常委屈。
我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希望孩子能尽早复学,是为了孩子能够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将来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但是,在孩子的情绪障碍还未解决之前,父母迫切地希望孩子回去上学,这是本末倒置的。
父母们要意识到,应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解决孩子的学习障碍,这才是正确的应对思路。
所以,父母带孩子出去度假不应该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别不合时宜地提起孩子的烦心事。度假的意义就是在于让孩子解压、放松,增进亲子感情,培养更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谨记这一点。
而培养出亲密的亲子关系是“自我家庭治疗”中最关键的一步,这本身就能让孩子加快康复,后续更有可能顺利复学。
等到度假结束,父母与孩子回到家中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对这次出行进行复盘。
如果孩子全程表现得比较理性、平和,未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那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如果在孩子所主导的攻略下,度假非常顺利、开心,父母更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肯定,认可他们做攻略的认真和科学的方法,这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但如果孩子在度假时情绪波动了,这很可能是其心理创伤被激活了。父母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与孩子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心理创伤事件,以后应该怎么应对类似的情况。
即使父母和孩子都想不起来这背后有什么叠加性心理创伤,在孩子康复前,父母也可以尽量有意识地避开这些情绪敏感点,帮助孩子更容易保持情绪稳定。
一场舒心、放松的度假,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但前提是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心态,以及学会科学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知道怎么应对孩子出现的状态。
而且,父母不能寄望于孩子度假回来后,病情就能大有好转,很快就能复学,这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想让孩子加快康复,更关键的是父母要学会“自我家庭治疗”,尽快找到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康复路线。后续,我们再撰文分析关于“寻找康复路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