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路街道“最美家庭”:温暖相伴 用行动诠释小家大爱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近日,老人护理13825404095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妇联共同主办的与幸福同行――2020年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第二季度“首都最美家庭”榜单正式发布。其中,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的陶耀华一家光荣上榜。
陶耀华,1951年生人,家住在法华南里小区16号楼, 1978年入党至今已有42个年头,是法华南里社区老党员先锋队成员。
陶耀华与爱人谢亦和同在北京东华服装集团公司红叶分公司退休,二人从1980年结婚到现在已携手走过40年,一直恩爱如初。“家和万事兴”,这是陶耀华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她说:“家里和和睦睦什么事都好解决,我志愿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
参与志愿服务 相互理解扶持
2020年初,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陶耀华的心。尽管已经将近70岁,陶耀华还是在爱人的支持下主动向法华南里社区党委申请参加社区防疫一线工作。自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她已上岗100余天,每次她都会带着爱人为她事先准备的防护镜、水杯、一次性手套和纸巾等“爱心装备”,无论风霜雨雪都能在社区看到这位老党员坚守的身影。
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社区开始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陶奶奶又是一马当先地报了名,她说:“我是党员,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依旧能为社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我做起,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向周围居民做好宣传,希望可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携手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除此之外,陶耀华还发动爱人与她一起学习,先是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宣传资料、手机APP和公众号在家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常识,然后通过手机微信向社区微信群发送垃圾分类知识链接及自己实践垃圾分类的技巧等。
学习完各种垃圾分类技巧,陶耀华还热衷于将自己学习的新知识分享给家人,她的爱人调侃道:“要不是她当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我还真不知道垃圾怎么分呢!”
防疫志愿工作和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在某些时间段有冲突,社区工作人员正要帮她调整志愿工作时间,她说:“没事儿,我老伴儿可以值岗,他做防疫志愿者,我做垃圾分类指导员!”就这样,每天早上7:00-9:00、下午1:00-3:00、晚上6:00-8:00,总能在社区看到这老两口的身影。
助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自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工作以来,陶耀华累积值守时间是所有志愿者中最长的,她所负责的垃圾投放点位也是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这样的结果显然来之不易,陶耀华深知垃圾分类并非一人之力,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宣传,陶耀华也尤为重视。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为了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她一遍遍讲解着“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分类知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垃圾分类还是比较陌生和困难的,不会分、懒得分,这样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但不管居民态度如何,陶耀华都是笑脸相迎、耐心解说,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好感,居民们开始慢慢地配合做垃圾分类的工作,甚至主动帮助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与重要性,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时,为了让大家倒垃圾不脏手,陶耀华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桶盖的把手先消毒再擦干净。居民每次来倒厨余垃圾,她总要迎上前,告知大家厨余垃圾需要“裸投”;遇有着急上班的年轻人,她会主动帮他们解开垃圾袋进行投放。受她指导的次数多了,很多居民也逐步自觉分类。她常常自嘲:“我脸皮厚,社区中认识的人也多,我在垃圾箱旁一站,别人就不好意思不分类了。”
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陶耀华的内心,社区内桶前值守志愿服务工作中经常有她的身影。陶耀华与爱人谢亦和温暖相伴,他们用行动与爱心,感染着社区的居民,为社区的发展贡献着他们的一份力。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