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那道绿光一样的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那道绿光一样的梦
2020-09-23 20:00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照顾小孩13825404095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它不上,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长……等到某个美好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
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但未及身赴战场战争就已经结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泽尔达。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由此成名。小说出版后名声与金钱纷至沓来,也支撑了他与泽尔达成婚。婚后菲茨杰拉德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但 菲茨杰拉德成名后挥霍无度,加之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使他在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而在七年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
海明威曾说是泽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但菲茨杰拉德也曾亲口说过 “我喜欢她的勇敢、诚实与火一般的自尊。”泽尔达出身优渥,从小在金山银海中长大,长大后更加娇宠无度,加之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于艺术一途也并非门外汉,于是菲茨杰拉德夫妇便开始了婚后长久的互相折磨。他们彼此相爱,难以割舍,却又无法成为眷侣,泽尔达生性刻薄,又不曾约束自己,发展出过一段婚外恋,后又因过度练习芭蕾舞而精神崩溃,给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活造成重创,而菲茨杰拉德则常常直接将泽尔达的作品归作己用,贬低她的才华。他们互相成就、互相折磨,难以分离,如同飞蛾扑火。两败俱伤。
菲茨杰拉德夫妇
菲茨杰拉德最为国内读者所熟知的作品,当属2013年翻拍成电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托比·马奎尔、凯瑞·穆里根等人主演,浮华的场景和高颜值的主演高度还原了美国战后建立在虚幻的泡沫幻想上的“爵士时代”的一切。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讲述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电影编剧机缘巧合下穿越回他最憧憬的“黄金时代”,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达利等大家相交的故事,但是在那个时代,各人也有各自心中想要回去的“黄金时代”。狄更斯的《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确实,那个一切衣香鬓影都建立在泡沫般的虚妄幻象上的盛世,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
《午夜巴黎》中的菲茨杰拉德夫妇
但是毫无疑问,那确实是属于菲茨杰拉德的“最好的时代”, 那时的菲茨声名鹊起,年轻英俊,佳人在侧,挥金如土,以自己的小说命名了整个爵士时代,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日日在巴黎的熏风中共赴“流动的盛宴”。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他回报,使他昙花一现,再极速跌落谷底,最终戏剧性地死去,以他的短短一生映照这个热烈、激情而奢靡的时代的泡影,为这个盛大而颓败的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毫无疑问,菲茨杰拉德是写作上的天才,他的挚友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专门有一章“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其中第一句就是 “他的才能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地自然。有一个时期,他对此并不比粉蝶所知更多,他也不知道这图案是什么时候给擦掉或损坏的。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了损伤,并了解它们的构造,于是学会了思索,他再也不会飞了,因为对飞翔的爱好已经消失,他只能回忆往昔毫不费力地飞翔的日子。”菲茨杰拉德个性敏感脆弱又纤细天真,或许正因如此,他在写作上的天赋则是同时代的作家所拍马不及的,甚至在古往今来的作家中都是少有的。海明威曾谈到他对菲茨随心所欲地控制作品的能力而感到惊诧,菲茨很清楚自己作品的好坏,他可以为迎合大众而写出一些流行小说,却从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断送自己的才华。
他曾在丁香园咖啡馆告诉我他是怎样写出那些他自以为是很好的短篇小说的,它们对《邮报》来说也确实是好作品,此后他把这些短篇小说改写成投寄给杂志的稿件,完全懂得该如何运用诀窍把它们改成容易出手的杂志故事。这使我震惊,我说我觉得这无异是卖淫,他说正是卖淫,可是他必须这样做,他要先从杂志赚到了钱才能进一步去写像样的作品。我说我不相信一个人可以爱怎样写就怎样写而不断送他的才能,除非他尽力写出他的最佳作品。······司各特对这部书(《了不起的盖茨比》)销路不好感到困惑,受了伤害,但是正如我所说的,那时他丝毫没有怨恨,关于这部书的质量,他既害羞又高兴。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菲茨杰拉德的书中常用大段的颜色修饰,明亮、艳丽的颜色柔和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鲜艳与荼蘼,他笔下的一切都在盛开,而“美国梦”正在这盛大靡丽的花蕊中缓缓绽放。
我们穿过高高的门厅,来到明艳的玫瑰色客厅,客厅很雅致,两端是落地窗。两扇玻璃窗都开着,映照着户外绿油油的草地,显得那些草儿好像长到厅里来了。和风穿堂而过,将一边的窗帘吹进来,又将一边的窗帘吹出去,让白旗般的窗帘飘向婚礼蛋糕似的天花板,然后拂过酒红色的地毯,在其上留下波浪起伏的影子,宛如劲风刮过海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法国里维埃拉宜人的海岸上,大约马赛到意大利边境的半途,立着一幢高大、堂皇的玫瑰色酒店。谦恭的棕榈叶荫凉了它泛红的正墙,一段短短的耀眼沙滩在它门前铺开。近来这里已是名流显贵们的消暑胜地,可就在十年前,当它的英国房客在四月里北行离开之后,这房子也曾几近荒废。如今附近冒出了许多小别墅,可这个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从戈赛外国人酒店到五英里外的戛纳之间还只有十来幢老房子,一个个圆屋顶如片片睡莲般散落在绵绵松林间,日渐衰朽。沙滩仿如明亮的黄色拜毯,与酒店浑然一体。清晨,远处戛纳城的景象越过水面投在清澈的浅滩上,粉红的、乳黄的旧堡垒和意大利边境上烟紫的阿尔卑斯山都在海草漾开的层层涟漪中轻轻摇荡。
(《夜色温柔》)
“美国梦”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在战后复兴之时则更加兴盛,但是战争给美国带来的虚假繁荣使原本“美国梦”“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的内核逐渐腐坏,转而被贴上了腐败堕落的标签,享乐、拜金、浮华取代了以往的勤劳朴实,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物质享乐,逐渐地形成了拜金的思想价值观念。身处这一时代的菲茨,也难免投入这股洪流之中。加之菲茨的两任女友皆出身豪门,被“穷小子休想娶到富家千金”折辱过几次,菲茨对物质的需求更甚。在《人间天堂》大获成功后,菲茨名利双收,才娶到了泽尔达。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无数的年轻人怀揣着发财梦涌向纽约,金钱和名望仿佛唾手可得,也正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写照。
我很快发现,人群中散落着许多年轻的英国人,他们全都穿得很整齐,全都带着渴望的表情,全都在用轻微而热切的声音和殷实富裕的美国人交谈。我敢说他们是在推销什么东西,不是债券就是保险,要么是汽车。反正他们苦恼地认识到,眼前就有轻松赚钱的机会,只要几句话说得投机,大把的钱就会落进他们的口袋。
从《人间天堂》开始,菲茨杰拉德的书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了不起的盖茨比》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尼克还是盖茨比,都是菲茨自己的映照,而黛西也融合了初恋杰内瓦·金和妻子泽尔达两位美人的影子。而最后,盖茨比死去,黛西却缺席了他的葬礼,与泽尔达因精神状况无法出席菲茨杰拉德的葬礼形成了一种奇诡的映照,仿佛谶语。
虽然书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却直到第三章中段才出现。本人未出场的前半部分,菲茨一直在用不同人的视角来搭建盖茨比的形象——王子、骗子、杀人犯······而等到他真正出场,我们才发现,盖茨比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哪怕他是这间房子的主人,这座宫殿的上帝,这个纸醉金迷的小世界的缔造者,他仍旧与他向往的上流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善解人意地笑了——不仅是善解人意。它是那种很罕见、让你心里非常舒坦的笑容,你一辈子或许只能遇到四五次。它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好像芸芸众生之中,只有你让他感到不由自主地喜欢。这笑容表示他完全理解你,绝对相信你,他对你的印象恰恰是你最乐意给人留下的。就在此时,它消失了——于是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表现得很有风度的粗俗汉子,三十一二岁的样子,谈吐客套得简直有点可笑。在他自我介绍之前,我已经强烈地感觉到他说话时选词用字特别谨慎。
而盖茨比如此滑稽地试图跻身上流社会,为的只是他心中绿光一样的那道梦——黛西。盖茨比“等了整整五年,买下那座华厦,把星光施舍给那些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飞蛾——他费了这么多心血,只是为了能够在某天下午,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坐坐’”,他甚至订了一份芝加哥报纸好几年,只是为了偶尔能够看见黛西的名字。
我准备跟他打招呼。晚餐时贝克小姐提起过他,我可以借此和他搭讪。但我并没有开口,因为他突然做出的举动表示他不愿受到打扰——他对着黑黝黝的海面,奇怪地伸出双手,而且尽管离他很远,我能看出来他正在发抖。我不由向海那边望去,但什么也没看到,只见远处有一点微茫的绿光,兴许是谁家码头上的电灯。当我回头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消失了,再次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不平静的黑暗中。
对于盖茨比来说,黛西始终是那道遥不可及、渺茫幽微的绿光,他伸出双手、拼尽一切,却永远到达不了彼岸。而最后,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
而黛西呢,黛西或许曾经属于过盖茨比,在他一无所有之时,他曾拥有过这个喜欢穿白裙子的女孩天真纯洁的爱,但是随着黛西带上那条三十五万美金的项链嫁给汤姆之后,他们已经分道扬镳,哪怕盖茨比如何奋力溯游,也无法回到最初。黛西被无数的读者指责为拜金自私,但是真的是这样吗?第一次参观盖茨比的宫殿,当锦衣华服几乎将她淹没时,她嚎啕大哭起来, 她那时是为何而落泪,或许连她自己都不清楚,而这正是“迷惘的一代”的年轻人的写照,因为内心空虚,而并无信仰,所以从不曾真正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故事的结尾,盖茨比因为黛西顶罪而死,而黛西却与汤姆搬去远远的新家,甚至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没有参加。大多数读者或观众都在谴责黛西的无情与不仁不义,但是这就是真相,这就是那时候的人们,这就是这时候的我们,浅薄、怯懦、卑劣,与仁义无关,只与人相关。盖茨比则是一个殉道者,死于黛西,死于他相信着、却并不存在的那道绿光,死于那个盛大、华美而庸俗的梦境。
很难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究竟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是别的,它糅合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和情感在其中。古往今来, 爱情小说有太多太多,可是以一个爱情故事来叙写一个时代的,唯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故事的结尾,破碎的不仅仅是盖茨比的爱情梦或是金钱梦,还有属于那一代年轻人的信仰。“迷茫的一代”的这些年轻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穷尽一生相信的又是什么? 到最后,绿灯依然闪烁,而那些始终凝望着彼岸的年轻人,早已成灰成尘。
我坐在沙滩上遐想古老而未知的世界,忽而想起了盖茨比,他第一次见到黛西家码头末端的绿灯时,肯定也感到万分惊喜。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港湾,肯定觉得梦想已经离得非常近,几乎伸出手就能够抓得到。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它不上,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长……等到某个美好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