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利用城市“微空间”,地面清洗13825404095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配备“爱心家长”,一对一帮扶,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收集居民需求,举办志愿活动,缔造和谐社区……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多措并举,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泉外园社区的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多样化的服务:开锁、修鞋、修包、换拉链……这里是袁文和陈兴群这对聋哑人夫妇工作的地方。
服务点由残联和街道共同打造,多年摆“游摊”的袁文夫妇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对袁文来说快乐很简单,每回顾客点赞他的老手艺,他就会感到满足。
不仅对困难群体关怀爱护,重庆市北碚区始终坚持把以民为本、润物无声的温暖民生实践送到老百姓身边。日前,记者来到重庆市北碚区,从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城市温暖幸福的点滴。
打造灵活就业服务点,帮助残疾人就业
虽是冬日,阳光和煦,暖洋洋的。
家住城南的李淑君专程坐20分钟公交到这里找袁文修鞋,“袁师傅活儿干得细,价格又公道,我这么多年一直找他修鞋。”李淑君说。
袁文在这一行当干了36年,麻利又娴熟。接过鞋子,袁文随即拿出一大盒鞋钉来配对。掌钉、上胶、打磨,紧张流畅,一气呵成,10分钟不到的时间,袁文便将鞋子修复好。在递给顾客之前,袁文还不忘用毛巾将皮鞋上的灰尘仔细地擦拭一遍。李淑君很是满意,接着扫码10元工钱,一切显得安静又默契。
过去,袁文夫妇每天背着擦皮鞋工具在大街上招揽生意,“游摊”方式的不固定加上语言沟通不便,夫妻俩擦皮鞋的生意一直不太好。
后来,天生街道在泉外园社区临街的位置划出一块空地作为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由北碚区残联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对地面进行塑胶铺装,统一配置工具柜、遮阳棚等设备。袁文夫妇的“游摊”就此固定,墙上两句标语格外醒目:自强不息,脚踏实地。街坊邻居也特别照顾他们,摊位设立初期还时不时借给些工具。
在手语老师陈群的帮助下,记者获悉了袁文内心的想法,“政府特别好,为我们选址建服务点,还免租金和水电。现在我们两夫妇加起来每月收入能有5000元以上。”袁文用手语表示,“再小的事也要用心,补鞋也要补出名堂。我用的都是好原料,这样才会有回头客,顾客满意,我也很满足。”
这样的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北碚区还有十几个。为有效帮助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北碚区残联开展摸底调查,提出利用城市流动人口密集区的“微空间”,以“街道选址、残联资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得到相关街镇的积极响应。此外,为帮扶残疾人就业,北碚区全年投入226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项目,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培训、实用技术等培训150余人次。
北碚区残联理事长尹琼说:“通过技能培训、设置灵活就业点、协调企业招聘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能够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也会更加温暖和谐。”
开展一对一帮扶,陪伴困境儿童成长
即将过春节,北碚区童家溪镇的帮扶专员杨小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他对口帮助的13岁男孩小骏亲手做了对剪纸灯笼,灯笼上还有蝴蝶的纹饰,很是精巧。
在童家溪镇,辖区内5个社区及村委会共有儿童1516人,除了配备5个儿童主任负责所有儿童日常的补助申请、未保工作外,为更好精准帮扶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还为他们配备一名帮扶专员,一对一负责儿童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心理教育引导。目前童家溪镇共有14名困境儿童及留守儿童,以社区网格员为主,均配有专人照料。
回忆起4年前第一次与小骏见面,杨小勇感慨万分,“那时候孩子和他聊天打招呼,总是低着头。”
当时杨小勇了解到,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患重病,家中靠外婆种植蔬菜售卖补贴家用。“小骏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帮助外婆种菜,在家里还常常做些家务,可到了学校却总是缺乏自信,平时也不爱笑。”和小骏结对后,杨小勇便把他当成自家孩子,除帮助对接申请补贴,还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每月组织的亲子活动、运动比赛等,杨小勇都带着小骏参加,尽可能地给予他温暖。
渐渐地,小骏向杨小勇打开了心扉。一次中秋节社区灯谜活动中,灯笼挂得高,杨小勇便让小骏骑在自己肩膀上摘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花生!”小骏脱口而出。答案正确!那是杨小勇第一次见小骏笑得那么开心。
后来,杨小勇每次碰到放学的小骏,孩子老远就会热情地打招呼,“奔跑着扑过来把我抱住。”杨小勇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孩子懂得了爱心回馈,不仅常常把家里好吃的带给我,做些小手工送给我,他还特别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喜欢帮助他人。”
如今,一对一帮扶困境儿童的经验已推广至北碚全区,在全区199个儿童主任、18个儿童督导员的基础上,北碚区民政局为721个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配备相应的“爱心家长”,同时融合资深社工力量、联动西南大学心理学资源,推动各项儿童福利保障政策落地落实,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一些智能技术在儿童福利信息领域的应用也在北碚生根发芽。2022年,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的智慧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在北碚区投入使用。“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资源,我们为每一名困境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并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功能,通过精准匹配儿童需求,能够量身定制关爱帮扶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温馨成长的童年。”北碚区民政局局长蒋雪莲说。
鼓励志愿服务,培养社区居民认同感
两江名居是重庆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之一,共有居民4.5万人,来自26个省份,80%为区外人员,60%为务工人员……“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较高。”北碚区蔡家岗街道两江名居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戴志娟说,“起初,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不够,要让居民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才能自发地维护社区环境。”
下午3点,一场“邻里巧匠”志愿集市的现场活动在社区中心广场举办。广场前搭建起10余支志愿服务队的摊位,有配钥匙的,剪头发的,还有补衣服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人群熙熙攘攘,分别在各自需要的服务摊位前排起队伍。
聂建国的配钥匙摊位最为红火。“为了参加这个志愿活动,我一个下午错过了2笔开锁的大单子,心痛得很呐!”聂建国开玩笑说,他来自四川广安,既是小区居民,还在小区里经营着一家开锁铺。“不少居民都想要配把备用钥匙,小小一把锁,却能拉近我们邻里之间的距离。今天我帮你配把钥匙,明天你帮我理个发,关系就亲近起来。”聂建国说。
2020年,社区开始打造“邻里巧匠”志愿集市,广泛收集居民需求,面向辖区内热心居民、爱心商家等招募“能工巧匠”,引导居民用自己所长满足邻居所需。招募一开始,就吸引上百人报名。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身边的邻居提供温馨服务。
“我们为每一个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发放志愿服务证,凭服务工时获取志愿积分,可用于社区内‘文明银行’兑换实物或者参加其他培训课程。”戴志娟介绍,“我们还聘请了专业老师开展文化培训,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主动请缨,比如居民丁德华是退休教师,他定期在‘微型少年宫’为孩子们上美术课。”
有激励,有机制,居民也乐于参与,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目前,两江名居公租房小区已组建32支、5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有社区内义务巡检的义务巡逻队,还有维护交通秩序的文明倡导队,大家自发组织,人人参与、共同缔造文明社区。
“如今我们的志愿活动招募参与者,基本上半小时名额就满了。”戴志娟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这里成了一家人。”
重庆市北碚区帮扶残疾人就业、一对一关爱困境儿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本报记者 沈靖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0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利用城市“微空间”,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配备“爱心家长”,一对一帮扶,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收集居民需求,举办志愿活动,缔造和谐社区……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多措并举,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泉外园社区的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多样化的服务:开锁、修鞋、修包、换拉链……这里是袁文和陈兴群这对聋哑人夫妇工作的地方。
服务点由残联和街道共同打造,多年摆“游摊”的袁文夫妇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对袁文来说快乐很简单,每回顾客点赞他的老手艺,他就会感到满足。
不仅对困难群体关怀爱护,重庆市北碚区始终坚持把以民为本、润物无声的温暖民生实践送到老百姓身边。日前,记者来到重庆市北碚区,从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城市温暖幸福的点滴。
打造灵活就业服务点,帮助残疾人就业
虽是冬日,阳光和煦,暖洋洋的。
家住城南的李淑君专程坐20分钟公交到这里找袁文修鞋,“袁师傅活儿干得细,价格又公道,我这么多年一直找他修鞋。”李淑君说。
袁文在这一行当干了36年,麻利又娴熟。接过鞋子,袁文随即拿出一大盒鞋钉来配对。掌钉、上胶、打磨,紧张流畅,一气呵成,10分钟不到的时间,袁文便将鞋子修复好。在递给顾客之前,袁文还不忘用毛巾将皮鞋上的灰尘仔细地擦拭一遍。李淑君很是满意,接着扫码10元工钱,一切显得安静又默契。
过去,袁文夫妇每天背着擦皮鞋工具在大街上招揽生意,“游摊”方式的不固定加上语言沟通不便,夫妻俩擦皮鞋的生意一直不太好。
后来,天生街道在泉外园社区临街的位置划出一块空地作为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由北碚区残联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对地面进行塑胶铺装,统一配置工具柜、遮阳棚等设备。袁文夫妇的“游摊”就此固定,墙上两句标语格外醒目:自强不息,脚踏实地。街坊邻居也特别照顾他们,摊位设立初期还时不时借给些工具。
在手语老师陈群的帮助下,记者获悉了袁文内心的想法,“政府特别好,为我们选址建服务点,还免租金和水电。现在我们两夫妇加起来每月收入能有5000元以上。”袁文用手语表示,“再小的事也要用心,补鞋也要补出名堂。我用的都是好原料,这样才会有回头客,顾客满意,我也很满足。”
这样的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北碚区还有十几个。为有效帮助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北碚区残联开展摸底调查,提出利用城市流动人口密集区的“微空间”,以“街道选址、残联资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灵活就业服务点,得到相关街镇的积极响应。此外,为帮扶残疾人就业,北碚区全年投入226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项目,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培训、实用技术等培训150余人次。
北碚区残联理事长尹琼说:“通过技能培训、设置灵活就业点、协调企业招聘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能够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也会更加温暖和谐。”
开展一对一帮扶,陪伴困境儿童成长
即将过春节,北碚区童家溪镇的帮扶专员杨小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他对口帮助的13岁男孩小骏亲手做了对剪纸灯笼,灯笼上还有蝴蝶的纹饰,很是精巧。
在童家溪镇,辖区内5个社区及村委会共有儿童1516人,除了配备5个儿童主任负责所有儿童日常的补助申请、未保工作外,为更好精准帮扶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还为他们配备一名帮扶专员,一对一负责儿童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心理教育引导。目前童家溪镇共有14名困境儿童及留守儿童,以社区网格员为主,均配有专人照料。
回忆起4年前第一次与小骏见面,杨小勇感慨万分,“那时候孩子和他聊天打招呼,总是低着头。”
当时杨小勇了解到,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患重病,家中靠外婆种植蔬菜售卖补贴家用。“小骏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帮助外婆种菜,在家里还常常做些家务,可到了学校却总是缺乏自信,平时也不爱笑。”和小骏结对后,杨小勇便把他当成自家孩子,除帮助对接申请补贴,还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每月组织的亲子活动、运动比赛等,杨小勇都带着小骏参加,尽可能地给予他温暖。
渐渐地,小骏向杨小勇打开了心扉。一次中秋节社区灯谜活动中,灯笼挂得高,杨小勇便让小骏骑在自己肩膀上摘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花生!”小骏脱口而出。答案正确!那是杨小勇第一次见小骏笑得那么开心。
后来,杨小勇每次碰到放学的小骏,孩子老远就会热情地打招呼,“奔跑着扑过来把我抱住。”杨小勇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孩子懂得了爱心回馈,不仅常常把家里好吃的带给我,做些小手工送给我,他还特别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喜欢帮助他人。”
如今,一对一帮扶困境儿童的经验已推广至北碚全区,在全区199个儿童主任、18个儿童督导员的基础上,北碚区民政局为721个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配备相应的“爱心家长”,同时融合资深社工力量、联动西南大学心理学资源,推动各项儿童福利保障政策落地落实,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一些智能技术在儿童福利信息领域的应用也在北碚生根发芽。2022年,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的智慧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在北碚区投入使用。“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资源,我们为每一名困境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并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功能,通过精准匹配儿童需求,能够量身定制关爱帮扶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温馨成长的童年。”北碚区民政局局长蒋雪莲说。
鼓励志愿服务,培养社区居民认同感
两江名居是重庆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之一,共有居民4.5万人,来自26个省份,80%为区外人员,60%为务工人员……“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较高。”北碚区蔡家岗街道两江名居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戴志娟说,“起初,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不够,要让居民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才能自发地维护社区环境。”
下午3点,一场“邻里巧匠”志愿集市的现场活动在社区中心广场举办。广场前搭建起10余支志愿服务队的摊位,有配钥匙的,剪头发的,还有补衣服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人群熙熙攘攘,分别在各自需要的服务摊位前排起队伍。
聂建国的配钥匙摊位最为红火。“为了参加这个志愿活动,我一个下午错过了2笔开锁的大单子,心痛得很呐!”聂建国开玩笑说,他来自四川广安,既是小区居民,还在小区里经营着一家开锁铺。“不少居民都想要配把备用钥匙,小小一把锁,却能拉近我们邻里之间的距离。今天我帮你配把钥匙,明天你帮我理个发,关系就亲近起来。”聂建国说。
2020年,社区开始打造“邻里巧匠”志愿集市,广泛收集居民需求,面向辖区内热心居民、爱心商家等招募“能工巧匠”,引导居民用自己所长满足邻居所需。招募一开始,就吸引上百人报名。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身边的邻居提供温馨服务。
“我们为每一个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发放志愿服务证,凭服务工时获取志愿积分,可用于社区内‘文明银行’兑换实物或者参加其他培训课程。”戴志娟介绍,“我们还聘请了专业老师开展文化培训,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主动请缨,比如居民丁德华是退休教师,他定期在‘微型少年宫’为孩子们上美术课。”
有激励,有机制,居民也乐于参与,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目前,两江名居公租房小区已组建32支、5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有社区内义务巡检的义务巡逻队,还有维护交通秩序的文明倡导队,大家自发组织,人人参与、共同缔造文明社区。
“如今我们的志愿活动招募参与者,基本上半小时名额就满了。”戴志娟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这里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