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加州鲈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2018-11-29 08:30
加州鲈,产妇护理13825404095又名大口黑鲈,俗称淡水黄鱼,隶属于鲈形目,太阳鱼科,是广温肉食性淡水名贵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肉味鲜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热门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大面积推广养殖,其病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做好加州鲈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加州鲈养殖中易发病害的特征以及预防、治疗等方法加以介绍,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益参考。
1 细菌性疾病
1.1 腐皮病 又称腐烂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以危害成鱼为主,尤以损伤后的鱼易发此病。该病流行时间长,从5—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7—8月,水温22~32℃,也有发生于春季,并易继发感染水霉病,死亡率可高达80%。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鱼体表出现若干红色小斑点,随着病程发展,斑点逐渐扩大至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灶,其边缘表皮界线清晰。病灶部位鳞片或鳍条脱落,肌肉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如病灶发生在头部,常可见头骨裸露。
1.1.1 预防 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须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塘口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新。鱼下塘时用3%~5%食盐水浸浴10~15min,用以鱼体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尤其在后期投喂饲料中需添加VC和多维,用以增强鱼体抵抗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疫苗。
1.1.2 治疗 发病鱼池用l~2mg/L漂白粉或0.5~0.7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2~3次,同时用土霉素拌饲料投喂,浓度10mg/kg,连续投喂4~5d,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1.2 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纤维粘细菌,各种规格的加州鲈均可发生,流行季节在春末夏季,尤其在下大雨后,水温回升时更易暴发。发病水温23~30℃,具有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等特点,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色偏黑,少食或停食,离群独游于水面,对外界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检查鱼鳃可见鳃瓣发白,腐烂,或有带污泥的腐斑,并分泌大量黏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成“柱状”的杆菌。
1.2.1 预防 彻底清塘,合理投饵,不投喂变质、劣质饵料,及时消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注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发病季节,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袋或泼洒漂白粉进行预防。
1.3 肠炎病 病原菌未明,一般认为是点状气单胞菌,从鱼种到成鱼均可能感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夏季最为严重,发病水温23~30 ℃,主要是因为投喂不洁或变质饵料,引起肠内微生物菌群失衡而致病,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等特点。主要症状是:病鱼腹部膨大呈暗红色,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淡黄色腹水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被淡黄色黏液或血脓充满。
1.3.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严禁投喂变质腐败的饵料。开动增氧机及泼洒生石灰,保持水质肥爽清新。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不高且稳定。在流行季节,投喂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5~10g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g,每15d 投喂1次,连续投喂3d。
1.3.2 治疗 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外用1.0~1.5mg/L 漂白粉或0.5~0.7 mg/L 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2~3次。
1.4 白皮病 病原为白皮极毛杆菌,主要危害5cm 以下的鱼苗,流行于春夏季,以4—6月最为常见,死亡率高,发病2~3d后开始死亡。病因通常是由于池塘中施用未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中损伤鱼体,导致鱼体病原菌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加州鲈两侧、背鳍、腹鳍等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后迅速蔓延,形成不规则的椭圆状白斑,严重时体表全部变白。病鱼常常慢游于水面,最后衰竭死亡。
1.4.1 预防 保持水质清新,确保充足适口饵料,不施用未发酵的粪肥,在拉网、捕捞和运输等操作中,避免鱼体擦伤。
1.4.2 治疗 用漂白粉1mg/L全池遍洒,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溶成2~4mg/L全池泼洒。
2 真菌性疾病(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和绵霉,加州鲈的受精卵和各种规格鱼体都可发生此病。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尤其在20℃以下的低水温梅雨季节。在繁殖季节,由于受精卵感染水霉菌,其绒状菌丝侵入卵膜,造成受精卵死亡。在生产过程中,擦伤或鳞片脱落的加州鲈,在水温较低的环境下极易感染。主要症状: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体表伤口或鳞片脱落处附着一团团灰白色的棉絮状绒毛,严重时鱼体日渐消瘦,最后陆续死亡。
2.1 预防 池塘彻底清淤。在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仔细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2~3 mg/L 亚甲基蓝,2d后再泼洒一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2.2 防治 发病后可用水霉净全池泼洒,浓度为0.15~0.3mg/L,或用食盐、小苏打浓度各400mg/L 化水全池泼洒,也可使用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浓度为2~3mg/L,隔2d泼1次。病鱼治疗可用6%食盐水浸浴8~10min,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3 寄生虫性疾病
3.1 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主要危害5cm 以下的种苗。流行期为4—6月,适宜水温20~28 ℃。主要症状:病鱼吃食不旺或停食,离群漫游于池边或水面,有时在水面上作间歇性同心圆旋转或跳跃。鱼体消瘦,体色发黑,鳃部常呈现暗红色和分泌大量黏液,鳃丝边缘腐烂发白。
3.1.1 预防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用混合堆肥法代替直接用大草或粪肥肥水,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放养前用2%的食盐水浸浴3~5min。
3.1.2 治疗 病鱼用3%食盐水浸泡3~5min,0.7~1.0mg/L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每3d用1次,连用2~3次。每667m2水深1m的池塘,用苦楝树枝叶30 kg煮水全池泼洒2~3 次。
3.2 杯体虫病 由杯体虫属的原虫感染所致,常见有卵形、筒型及变形杯体虫等。本病主要发生于养殖密度高、有机质丰富的养殖水体,虫体常寄生在鱼的鳃和皮肤上,苗种阶段多寄生于鱼的体表、尤以尾鳍部最常见。一般流行于
4—5月,主要危害5cm以下种苗。主要症状:患病加州鲈受虫体寄生刺激,引发组织炎症,导致大量黏液分泌,体表、鳍条粘附旧棉絮状物;鱼体消瘦、发黑,群游于水面,呼吸困难,如浮头状,往池里冲水或充氧鱼仍不下沉,镜检可见大量杯体虫。
(文章来源: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