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家” 家家暖人心
“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照顾小孩13825404095维护好卡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的合法权益。”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说。
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广西工会系统发挥“娘家人”职能,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围绕切实履行服务职工群众职责和切实提高服务职工的精准化水平,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建设“职工之家”“司机之家”和“爱心驿站”,为广大职工尤其是作业环境艰苦的户外劳动者,建起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广大劳动者享受“福利”
“爱心驿站”“司机之家”“职工之家”,我区工会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服务广大职工的立体网络。
11月19日,柳州市城中区中山西路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爱心驿站”揭牌,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送上护手霜、手套等物品,还免费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理发。
柳州市迄今建成76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免费为环卫、园林、保安等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休息、热饭等多项爱心服务。
截至今年12月,全区各级工会共投入7665.9万元,在各类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园区“职工之家”,已建成投入使用“职工之家”105个,覆盖职工近125万人,为广大职工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投入4373.7万元,已建成投入使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876个,覆盖户外劳动者近80万人,为广大户外工作劳动者提供了精准有效爱心服务。
走进“爱心驿站”,卫生间、风扇、取暖器、饮水机、微波炉、应急医药箱等设施设备齐全,保证户外劳动者“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
千万里奔波中,广大货车司机也能享受到来自工会的温暖。目前,广西主要道路沿线已建成“司机之家”108个,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区投入资金600万元建设“司机之家”30个以上,力争在广西出海方向、出边通往越南以及出省通往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方向的道路主干线上实现“司机之家”全覆盖,港口码头、边境口岸“司机之家”覆盖率达50%以上,为货车司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温馨服务。
用心运营保障服务可持续
我区注重资源整合,高质量推进“司机之家”“爱心驿站”和“职工之家”建设。
各级工会通过与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发文、信息共享、召开推进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司机之家”建设纳入广西“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措施,共同推进“司机之家”建设。围绕货车司机面临的吃饭难、休息难、洗澡难等现实问题,我区制定了“司机之家”“8+X”建设标准。
目前,全区各地“司机之家”均配备了自助厨房,为深夜停车或家庭式奔走的司机提供方便,司机好评率达90%以上。一位货车司机高兴地说:“以前夏天一身汗、冬天吃冷饭、雨天到处躲、休息住车上。现在‘司机之家’不仅方便我们吃住,还可以看书、聊天、充电、洗澡等,像家一样温暖。”
各地对“爱心驿站”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桂林市专门下发“爱心驿站”建设实施方案,近几年来投入经费480万元共建“爱心驿站”169个。爱心企业也纷纷参与到“爱心驿站”建设中来。自治区总工会与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西石油分公司联合下文,充分发挥加油站站点多、位置好、服务好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各级工会和石油分公司共建设100家工会“爱心驿站”。
为了让这份温暖可持续发展,自治区总工会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按每个自建站点补助1万元、每个共建站点补助5000元的标准给予“爱心驿站”建设经费补助。
广泛覆盖中延伸“家”的功能
“司机之家”“爱心驿站”“职工之家”不但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贴心服务,更成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的重要平台。
我区是“货车司机入会集中行动”全国省级试点省份之一。针对货车司机流动性大的特点,各级工会广泛开展政治学习、技能培训、法律服务、帮扶救助、安全卫生、职工保障等六进“司机之家”服务活动。目前,全区“司机之家”服务货车司机已达103.85万人次。都安瑶族自治县总工会货运企业工会联合会“司机之家”聘请了3名律师,为货车司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成功化解劳资纠纷25起,为货车司机讨薪850多万元。
我区推动“司机之家”建设单位作为“龙头”企业工会,与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联合开展“建会建家,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已累计吸纳80%以上的挂靠货车司机入会。目前,全区“司机之家”已带动2412个货运企业建会,发展货车司机会员21.93万名。
货车司机广泛入会,进一步发挥了工会组织团结引领广大货车司机听党话、跟党走的作用。各“司机之家”广泛组织货车司机通过为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开展驾驶技能培训、免费为贫困村(户)带货、组织运输抗疫物资等方式,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复工复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彰显了“司机之家”在服务大局中的作为。
依托“爱心驿站”,各级工会将工作前移,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以爱心服务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和运营管理,真正把“爱心驿站”打造成为关爱户外劳动者的窗口、体现爱心的港湾、维权助难的平台。
(本报记者 赵超 通讯员 丁爱民)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