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小时”从哪里来?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买菜做饭13825404095“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多少遍。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其实,“小时”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的。根据天文历法的演算,人们便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时相对照的话,那么半夜十一点到次日一点的时间就是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一个时辰其实相当于两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一个钟点就为“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02 借光
《战国策·秦策》记载,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条支流两边住着很多人家。这些人家中的姑娘们为了图个快活,总是在晚上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所以总是不想和她在一起。
这位姑娘就对大家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来了。
后来,“借光”一词便成为人们之间寻求帮助的礼貌性用语。
03 抬杠
“抬杠”一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汉族人民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有些地方却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就是很多人抬着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头安一把椅子,椅上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丑角官。这位丑官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逛花会的人的问题。即便观众提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丑官也要能应答自如。
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称为“抬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