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判质量管理 助力“廊坊经验”重塑
加强审判质量管理
助力“廊坊经验”重塑
廊坊中院审管办主任 岑吉荣
“廊坊经验”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陪护老人13825404095是“枫桥经验”的法院实践样本,曾六次在全国性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获最高人民法院的推介。“廊坊经验”是我市两级法院几代法院人几十年来长期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成功经验,是在社会广泛支持、参与下,人民法院诉讼外加强对各类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促进非诉纠纷有效解决,减少诉讼;诉讼内加强调解和减少申诉、上访,实现诉内、诉外两个良性循环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其核心是多元调解,属于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审判工作的前端,对法院其他审判流程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其他审判流程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贸易频繁,人口往来频率增加。这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数量增加、种类多样化、发生频率增加等复杂情况,大量复杂案件、新型案件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加大了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考验,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审判质量管理能够为深化发展“廊坊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助力“廊坊经验”的重塑。
一、注重审判质量,夯实“廊坊经验”根基
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法院的调解工作,提高审判质量能有效助力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从强化调解力量、加强审判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加强监管力度几个方面提高审判质量为重塑“廊坊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强化调解力量,提高调解成功率
一是建强诉前团队。建强诉调工作团队,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完善“社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在后”的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模式。重点聚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推动纠纷专业化化解。整合专业力量,打造优秀诉前调解团队,在专业化和行业化两方面补齐调解人员业务能力短板,选派专人负责协议审核及诉调对接工作,建强“廊坊经验”的调解队伍。二是强化调解效力。为提高“廊坊经验”的社会认可度,应保障调解效力。规范调解成功后的司法确认或出具民事调解书等工作要求,为调解效力提供司法保障,提高调解效力的司法公信力,增强社会公众对调解解纷方式的认可度。三是凝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聚拢基层组织、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基层党委、政府主导作用。落实“四二”体系工作要求,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和衍生诉讼案件产生。四是发挥法庭功能。发挥好基层人民法庭的作用,构建以人民法庭为主体,群众参与的基层解纷体系,及时预防化解纠纷,减少诉讼案件的增长量,提高调解效率。推动基层法庭与驻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纠纷源头化解。
(二)加强审判管理,实质性化解纠纷
一是加强重点案件管理。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提高一审、二审服判息诉率、调解率等指标,不断降低申请再审率、发回改判率。重点对改判、发回重审、撤销原裁定并指令受理、撤销原判并驳回起诉案件进行研究分析。将基层法院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案件纳入重点治理范围,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或应当进行实体审理的,要按法律规定依法受理或作出实体判决,减少程序空转,节约司法资源,为法官加强调解工作留出充足的空间。二是深化两级法院联动。加强两级法院沟通联系,对疑难、复杂的案件进行研讨。对于拟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两级法院应充分沟通拟改判或发回重审的理由和依据,征求不同意见,通过互动提升裁判精准度。业务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定期召开指导业务交流会,发布典型案例,推进市内各审判领域裁判尺度统一,对于改判、发回重审、指令再审、认定无罪等案件重点进行沟通交流。三是凝聚集体办案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辅助办案决策、统一法律适用、强化监督制约作用。发挥审委会抓大事、议要案功能,群策群力,凝心聚力解决审判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利用集体智慧提升案件裁判质量,促进案件公正办理。四是坚持目标导向作用。严格对标对表,分解目标任务,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充分调动干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案件特点细化节点流程管理,确保每一个案件均按流程节点有序推进,保障案件审判质量,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三)强化能动执行,保障诉讼权益
一是提高执行团队效率。推行“分段式”执行管理模式,团队分工明确、细化责任,做到繁简分流、分段集约、执行联动、类案集中,实行集约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化指挥,集中处理执行事务,保障团队高效运转,提高执行效率。二是引入多方力量参与。以能动执行实现依法强制执行和善意文明执行“双向发力”,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织密查控网络,营造诚信履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及时掌握被执行人的动态和行踪,实现快速执结。三是借力信用体系平台。通过电视访谈、案例报道、失信名单多渠道发布等方式,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对规避执行和抗拒履行的被执行人实施失信惩戒,督促被执行人依法履行义务。
(四)强化监管力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是加强公正审判监督。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填报制度,防止办关系案、人情案,造成裁判结果明显不公、偏袒一方的情况发生。加强诉中信访的督办力度,通过来信来访的案件及时跟踪审理中案件办理情况,确保公正处理案件。二是强化领导监管责任。发挥好院庭长示范作用,按照“四类案件”监管要求,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院庭长建立监管案件台帐,对各类案件审理情况要底数清、情况明,及时跟踪监督,确保案件公正审理。三是完善评查工作机制。实施覆盖全体员额法官的常规评查制度,对发回重审、指令再审、长期未结、申诉信访、裁判尺度不一等案件进行重点评查,确保案件质量不出问题。深化评查结果运用,实施奖惩制度,激励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对确有错误的裁判及时启动纠错程序,存在违法违纪等问题的依法依规进行追责。
二、提高审理效率,促进“廊坊经验”发展
“廊坊经验”注重调判结合,讲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法院在办理案件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调解的空间,因此案件的办理效率对调解影响重大。提高审理效率对助力“廊坊经验”重塑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审限管理,提高审限内结案率
一是严格审限管理管控。坚持“三级审批”机制,规范审批手续和程序。业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关注本部门案件的分布和积存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合议庭、独任审判员的案件审理进度,在定案把关、审限审批、案件催办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案件尽快审结。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指导。定期对案件审理期限进行监督检查,对案件的审限情况进行警示、催办、通报,对临近审限案件上报至分管院领导,并要求承办法官报告案件审理情况、制定结案计划,切实提升办案效率。三是加强长期未结案清理。持续抓好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工作,院庭长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做到“定责任人、定包案领导、定清理方案、定办结时限”,加大催办督办力度,督促限期结案,严防反弹和“边清边积”。
(二)强化流程管理,缩短案件办理周期
一是严格流程节点管控。充分运用审判流程管理平台,对立案、开庭、评议、结案、归档等重要流程节点严格监管,坚持结案统一扎口管理,切实规范审判流程数据填报,强化数据真实性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各个流程节点进行精准预警和实时提醒,最大程度压缩中间流转时间。二是强化案件繁简分流。遵循司法规律推进案件繁简分流,科学调配和高效运用审判资源根据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社会影响等因素,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规范不同程序之间的转换衔接,做到该繁则繁,当简则简,繁简得当。提高群众对小额诉讼的认知度,充分发挥小额诉讼简化程序、一审终审的优势,提高一审服判息诉率。三是深入推行鉴定前移。推动诉前鉴定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减少诉中鉴定评估耗时,提高鉴定效率,缩短办案周期。防止因诉中鉴定时间过长延长办案时间造成案件长期未结情况的发生。
(三)加强内部监管,提高队伍工作效率
一是强化队伍协调配合。加强立审执各部门协调配合,提高立案审查、卷宗流转、送达移送等环节配合度,明确结案后整卷、送达、移送工作时限及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诉案件移送,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司法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厚爱就要严管的理念。抓实建强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法官管理意识,院庭长监管意识。加强辅助人员管理,切实增强改作风、祛顽疾的主体意识,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团队,以点促面,不断提升司法作风和法院形象。三是加强法院队伍培训。不断加强对法院干警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履职能力。对法官、助理、书记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政策,注重提升审判实务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多元化培训来提升法院干警的综合素质能力,助力队伍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注重办案效果,助力“廊坊经验”重塑
人民法院办案效果是对法院司法为民的有力检验,部分案件在判决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严重影响法院审判流程的运转。因此注重办案效果,能助力“廊坊经验”的重塑。
(一)细化审理流程,防止产生衍生案件
一是明确审理程序。一审程序“能立则立”,符合法律规定尽量受理,防止无法律依据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二审程序“能改不发”实现有效终审,再审程序“能提尽提”,细化实化终审终局审判理念,减少不必要的案件衍生。二是深度分析案件。对案件比高的案件深入分析再审、申诉、信访缘由,破除“一案多件”负面边际效应,通过评查案件,实现终局解决问题,案结事了。三是规范分案机制。纠防上下程序空转、反复折腾、拆分案件等问题,规范系列案件立案分案机制,防止撒网式分案,造成裁判不统一,增加上诉案件数。
(二)加强释法说理,增强裁判社会公信力
一是强化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廊坊经验”优势,加强案件调解力度,防止单纯为了结案、缩短周期而降低调解力度,做通做足当事人工作,提高一审、二审案件调撤数。二是强化宣判答疑。落实法院关于审判答疑的工作要求,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疑问,耐心地进行解释说明,消除当事人的心结和疑团,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降低上诉率和申请再审率。三是强化精品意识。加强优秀案例、优秀庭审和裁判文书的引导作用,引导法官在日常工作中树立精品意识,从庭审和裁判文书质量入手,从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注重提高制作裁判文书的水平,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
(三)强化信访化解,提升信访工作实效
一是强化“访源”治理。引导法官树立依法办案、监督纠错、释法明理和矛盾化解一体推进理念,更加注重矛盾源头和前端化解。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和隐患,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工作,加大处理涉诉信访工作力度,破解涉诉信访工作难题。二是落实“有信必复”。以“如诉在我”的意识加快推进“有信必复”,着力解决立案、诉讼、执行、信访等环节难点、堵点问题,提高信访接待工作质量和信访工作专业化能力,做好释法明理工作、判后答疑工作。三是扎实做好涉诉信访案件评查工作。通过案件评查,对确有错误的案件及时启动审判监督,纠偏纠错。加强督导指导,对法院案访比、法官案访比、业务条线案访比进行分析指导管理。
时代变迁,“廊坊经验”也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但不变的是廊坊法院人一直传承的心系百姓、司法为民的心。新时代,重塑“廊坊经验”面临着很多新考验。审判质量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抓好审判质量,推动纠纷解决,促进法院工作全面发展,助力“廊坊经验”重塑,促进“廊坊经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原标题:《廊坊经验纵横谈 | 加强审判质量管理 助力“廊坊经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