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色娘子军解密:被捕遭受酷刑无一人叛变投敌
纪念红色娘子军成立85周年特别报道·历史解密
琼岛盛开英雄花
庞琼花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古有花木兰,买菜做饭13825404095今有娘子军”,从1931年到1932年,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妇女革命武装红色娘子军,在琼崖燃起的革命烽火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红色诗篇。战争是让女人走开的,但是为什么在海南产生了红色娘子军,而别的省却没有?红色娘子军为什么会在琼海诞生?娘子军们是以怎样的状态参加革命斗争的?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季。85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地处万泉河畔的100多位农村女孩,以花一样的青春与激情,毅然投身于争取和平、自由、平等的革命洪流,奏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一段最动人的乐章,铸就了一部威震琼崖、闻名海内外的巾帼史诗。
苦难琼崖妇女之觉醒
多年来,一直有人在问,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为什么是海南琼海?相对于内地众多革命老区来说,孤悬在外的海南岛似乎并不是最佳起源地。
“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才雄说。
地处热带的琼崖(海南岛)本是个富庶的岛屿,但在旧社会时期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为生计所迫,这里的男人大多抛妻别子到南洋去打工、卖苦力;不出洋的也很少守在家里,他们或出海捕鱼、或上山垦殖,撇下女人在家撑门面。家务农活、侍老抚幼、养家糊口全靠女人操持。那时的琼崖妇女是靠自身力量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生活,使她们从来就没有依赖男人生存的欲望和习惯,加上受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压迫,她们处于专制社会的最底层,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上学读书的权利,甚至连起名字的权利都没有。这种情形,在著名的侨乡、琼东两县更为突出。正如一位娘子军女战士王先梅自述的,当时的女孩子都没有书读,七八岁就开始放牛,一般到15岁左右就都嫁人了。
压迫越深重,反抗就越大!“五四”运动以后,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潮中,琼崖的进步青年开始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妇女解放运动随之兴起,涌现出了一批为女权斗争的先进妇女典型,特别是1924年发生的琼东县女学生冯素娥抗婚事件,为妇女反封建、争自由树立了榜样。冯素娥父母因贪财强制包办女儿婚烟,但冯素娥誓死不从,写了拒婚书呈投县长以明志,并将拒婚书在《新琼崖评论》上发表。《新琼崖评论》、《琼崖新青年》等刊物都发表文章支持她的抗婚行动。
妇女解放思想深入乐会、琼东地区,一大批妇女开始觉醒,她们勇敢地挑战族权、神权、夫权,她们剪掉长发辫,扔掉裹脚布,放开双足走出家门,走进学校和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和新思想,她们破除女子无名字的陋习,纷纷给自己起名字,和男子一样,使用同姓辈序,争得和男子一样平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琼崖妇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所以,琼崖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时间之早、规模之大是全国有名的。
后来成为娘子军连长的庞琼花便是轰轰烈烈妇女运动中觉醒的一员。庞琼花4岁时便由父母包办与本县题榜村一李姓人家订婚。这样的包办婚姻当时在琼崖普遍存在,称为“定命”。1927年冬,其兄庞隆香参加琼崖红军,庞琼花在胞兄影响下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这年她才16岁,李家迫其过门成亲,她宁死不从,坚持参加红军。
从乐会赤色女子军到女子军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为何诞生于乐会?谢才雄说,这与当时琼崖的革命斗争发展形势密切相关。
乐会县第四区是革命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显著特点就是妇女运动与革命武装斗争紧密结合,“妇女们和男人们一样上战场,在当时的乐会是件常事。”谢才雄说。 1927年9月,椰子寨战斗在乐会县境内打响,这是琼崖打响的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时,乐会县妇女解放协会组织了300多名女青年跟随讨逆革命军开赴椰子寨前线,参加支前和救护工作。同年冬至翌年春,乐会县委先后3次发动中原暴动,全县有1000多名参加农民赤卫队的女青年,手执长矛、大刀投入战斗,配合工农革命军捣毁国民党东路联防队的巢穴——中原团局。可见,乐会妇女参与革命武装斗争在当时已经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1930年,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琼崖红军需要进一步扩大。此时,琼崖青年革命运动热情高涨,特别是在琼东、乐会地区,不但男青年,许多女青年也强烈提出要参加红军,拿枪上前线杀敌。琼崖特委在知悉了这一情况后,为了表彰和发扬琼崖妇女的革命斗争精神,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妇女参与革命武装斗争最为积极的乐会,被琼崖特委批准创建“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作为试点。
1931年3月26日,适值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乐会、万宁两县交界的加荣村举行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宣告成立。这就是红色娘子军的雏形。当时,赤色女子军连仅有一排人数,连长为乐四区岭下村的庞琼花。
乐会县赤色女子军成立后,配合红三团打了几场胜仗,军威大振,打响了名声。因此,要求参加赤色女子军的女青年越来越多,不但乐会县,就连琼东、万宁等邻县的女青年们也纷纷提出要加入赤色女子军,扛起刀枪上前线。在这种背景下,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并正式划归第二独立师红三团建制。
“英雄的、经过考验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当红军去,和男子并肩作战。”苏维埃政府在乐会县发布了征召女子军公告后,引起了妇女们的热烈响应,仙村、加所村、上科村、岭下村……乐会周边的女青年们潮一般地涌来。“布告发出后,短短一个月,就有700多名妇女报名。”谢才雄说,当时女子军特务连有着“严苛”的入选条件,要求要年满17岁、未婚、出身贫农、志愿参加、体能合格,还要经乡、区苏维埃政府推荐,最后由县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团批准。
虽然条件严苛,但是当时深受压迫的妇女渴望冲出牢笼,参加红军的意愿特别强烈。比如有着“不怕死的倔丫头”之称的潘先英,在年龄不满16岁、身高不足1.5米的情况下,爬山涉水10多里,磨破嘴皮一定要参军。潘先英曾对孙子讲述当年场景:“当时我还不到16岁,部队不招收我,但是我强烈要求参军,后来部队留下了我,还说我比不上枪高。”“当年胆子大,都叫我不怕死的倔丫头。”
在经过精心筛选后,最终100余名女青年被批准参加红军,成为女子军特务连战士。4月下旬,这些被批准入伍的女青年手持县苏维埃政府签发的入伍通知书,来到乐四区的赤赤乡集中训练。“虽然赤赤乡是处于丘陵地带的偏僻小村,但在琼崖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时,这里可是乐四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谢才雄说。
1931年5月1日,在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镇)小学的操场上,庞琼花从师长王文宇手中接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的连旗,全连指战员在军旗庄严宣誓。庞琼花任特务连连长,指导员是王时香,冯增敏、庞学莲、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全连103人,除两名庶务、挑夫和一名小号手是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从这一天起,红色娘子军开始了在中国革命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
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会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
顽强不屈的战地琼花
短头发,头戴红五星八角帽,身穿蓝色粗布大襟衣短裤,系子弹带,拿长枪,挎椰壳水壶,背一顶写着“女子军”字样的斗笠,佩带着用白布缝着“女子军”3个字的臂章,英姿飒爽的娘子军们就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了革命斗争的前沿上。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女子要像男人一样行军打仗,不仅面临与敌厮杀的危险,还有着因性别而产生的困难与艰辛。”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庞启江自上个世纪就开始查证、挖掘红色娘子军历史,每每讲起娘子军克服比一般男子还多的困难坚持革命的故事,都感慨不已。
在电影《红色娘子军》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女战士背着孩子赴战场。而这位女战士的人物原型就是红色娘子军中曾担任排长的王运梅。那是1932年的8月,为躲避国民党的再次围剿,琼崖红军决定向母瑞山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队伍开始了艰难的行军。此时,怀孕的王运梅在跟随大队行至母瑞山附近时分娩,在用树叶临时搭起的产棚里产下一名男婴。为逃避敌兵追击,王运梅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和战友继续前进。“刚出生的孩子要吃东西、要哭啊,但这样就会暴露行军位置,为了不让孩子哭出声来,几名女战士只能轮流让孩子含着乳头。”但行军途中环境恶劣,每个人都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又哪里有乳汁喂养孩子,因缺乏营养,王运梅的孩子出生尚不足两个月,就在她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就是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女子军进行着军事训练,站岗放哨,看守犯人。她们一面学习文化知识,宣传和发动群众,一面打击敌人的进攻围剿。在两年间,女子军作战50余次。
1932年秋,由于国民党部队对琼崖革命进行“围剿”,年底琼崖革命出现低潮,琼崖党政军群革命组织被迫转为地下斗争,红色娘子军也因此解体。
虽然部队解体了,但红色娘子军战士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被敌人俘虏的娘子军女战士,尽管遭受了各种酷刑,但无一人叛变投敌,无一人出卖组织。据《红色娘子军史》记载,她们在狱中进行了持续抗争,“放声臭骂国民党与陈汉光”“砸坏了监房的木质工字窗”“打碎了狱中用具陶瓷器皿”。
史料记载>>>>
大革命时期琼崖妇女协会有200多个,会员有6万多人;
1928年1月统计,全琼妇女共产党员有3000多人,团员1万多人;
1931年春统计,全琼参加第二次土地革命的群众团体人数有13133人,其中妇女人数占到了30%;
全广东省民主革命时期牺牲的女烈士有2400多人,其中琼崖有1700人,占7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