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消毒
全程消毒(精选四篇)
全程消毒 篇1近年来, 我场结合生产实践, 逐步改进完善桑叶全程消毒方法, 制定出了科学实用的桑叶消毒工艺流程与技术标准 (图1) 。本文主要对原种饲育过程中桑叶全程消毒工艺流程与技术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介绍, 供大家参考。
1 消毒液的配制
1.1 配制方法
消毒液的配制分为2个步骤, 先配母液, 再配子液。首先在母液池中按1∶14的比例加入漂白粉和清水, 充分搅拌并静置澄清, 用碘碳淀粉滴定法测得母液浓度。然后根据母液浓度和所需子液浓度计算加水倍数, 在子液池中按比例加入澄清的母液和清水, 并充分搅拌, 配制好子液。
对子液的有效氯浓度要求更精确, 所以要用吐酒石法检测有效氯的含量。与碘碳淀粉滴定法比对, 使子液的有效氯浓度达到所需标准后方可注入消毒池中对桑叶进行叶面消毒。
1.2 配置浓度标准
1~3龄期桑叶消毒时所需消毒液的有效氯浓度为0.35%~0.37%, 4~5龄期的桑叶使用浓度为0.37%~0.39%。
2 桑叶消毒时间
桑叶消毒时间以每轮下叶完毕后开始计时, 小蚕用桑叶在消毒池内浸消的时间为10min, 大蚕用桑叶在消毒池内浸消的时间以5~10min为宜, 然后放入甩干机, 保持湿润静置30min再甩干。
3 消毒桑叶的保存
消毒桑叶要与未消毒桑叶分开放置, 以免混杂发生污染。已消毒桑叶不能长时间存放, 要做到即消即用, 否则造成桑叶质量下降。温度越高, 保存时间越短。运送消毒桑叶必须用专用工具, 不能与未消毒桑叶的工具混用, 防止污染。
4 注意事项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 为了保证桑叶消毒这一重要“防微控微”技术措施在饲育阶段得到全面贯彻, 更好地起到消毒防病效果, 还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4.1 高度重视桑叶消毒工作
严格执行桑叶消毒这一重要的“防微控微”措施。当班的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把桑叶储存保鲜、消叶计划、浓度监测、消毒时间等环节作为桑叶消毒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定要做到亲自动手, 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保证桑叶消毒彻底有效。
4.2 科学生产计划
由于消毒后的桑叶贮存时间不能过长, 故每轮次消毒时应做好桑叶计划, 现消现用。
4.3 桑叶摊晾降温
刚从桑园运回的桑叶, 一定要放入贮桑室摊晾降温后使用, 否则在接触到消毒液后叶面会发生焦糊, 损伤叶质, 降低桑叶质量。
4.4 消毒浓度必须精确
消毒时, 切忌浓度过高或过低, 浓度过高造成桑叶的营养成分损失, 易焦糊。浓度过低则达不到桑叶消毒目的。同时, 在消毒过程中, 随着桑叶量的增加, 消毒液的有效氯浓度也会逐渐降低, 所以要根据消毒液的配兑量计算每轮的消叶量并随时监测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 使消毒液的浓度满足技术标准要求。消毒液必须澄清使用, 否则叶面上就会粘附上漂白粉沫, 食下后会影响蚕儿体质。
4.5 桑叶松散入消毒池
每轮次消毒时, 一定要把桑叶抖松散再放入消毒池内, 并排除气泡, 否则会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使桑叶互相粘和在一起, 消毒液无法到达两片桑叶之间, 消毒效果会大打折扣。
4.6 测定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方法
在消毒过程中为了方便快捷地把握消毒液浓度的变化, 使用1m L剂量的医用注射器, 采用碘碳淀粉滴定法测定消毒液有效氯含量。在此之前, 需要对碘碳淀粉测定法与吐酒石滴定法进行比对, 要求两者的误差控制在0.01%范围内, 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无误。
全程消毒防病规范化养蚕管理措施 篇21 严格制定消毒要求, 切实做到消毒“七要”
1.1 蚕室要打扫清洁
蚕室打扫清洁后, 不要堆放棉花、稻谷、农作物秸秆等, 以免为病源物提供寄生的场所[1], 保持蚕室通风、清洁。
1.2 蚕具要用清洁的流水洗刷干净
不要用遭受污染的水洗刷蚕具, 切忌用人畜共用的池塘水洗刷蚕具, 特别注意不可用稻田边的水冲刷。蚕具要在流淌的河水中清洗干净。
1.3 药液要配准
不用过期失效和未按说明书要求存放的消毒药剂。在配制前, 要查看消毒药剂的有效成分, 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配制。按消毒对象的不同, 配制不同浓度的药液。同时根据上季蚕的发病程度, 选择对路消毒药, 酌情提高其浓度。
1.4 方法要得当
福尔马林、石灰水、消特灵等挥发性强、易被氧化的消毒药要现配现用, 一次性未用完的药液不可留到下次使用。配制漂白粉溶液时, 要充分搅拌均匀, 静置1 h后, 取澄清液1~2 h内使用完。薰烟剂消毒要保持蚕室蚕具呈湿润状态, 于24℃以上温度保持5 h, 并密闭蚕室24 h以上, 再打开门窗, 通风排湿, 将可以搬动的蚕具搬到室外曝晒, 充分晒干后备用。药剂之间不能乱混配, 漂白粉、消毒净与石灰间不能混合;使用石灰粉消毒时还要注意不要与蚕座净或灭蚕蝇同时使用, 以免降低药效。
1.5 药液要喷匀
蚕室内外要喷匀、喷到, 所有蚕具均不漏喷, 地面、屋顶、墙角要不留死角, 特别是蚕匾的正反两面都要喷药[2,3]。采用薰烟消毒, 要保证蚕室完全密闭, 蚕室内的蚕具要架空, 留出一定空隙以利药物蒸汽的渗透。
1.6 消毒要全面
要对蚕室、每一件需用的蚕具和整个养蚕时期都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不能只注重蚕具消毒, 忽视蚕室、簇室消毒;不能只注重蚕前消毒, 忽视蚕中和回山消毒。
1.7 蚕具消毒后要保管好
消毒后的蚕具要放在已消毒过的蚕室内, 不要乱堆、乱放。不要将已消毒的蚕具再用水冲洗或把已用漂白粉消毒过的蚕具再进行曝晒,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和降低药效。做到未经消毒的物件不放进蚕室, 已经消毒的用具不挪作他用, 防止二次感染病原微生物, 降低消毒效果[4]。
2 规范消毒措施, 严格按程序操作
2.1 蚕前消毒, 提倡二次消毒
在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蚕农防病意识的前提下, 重点抓好养蚕前的彻底消毒[5], 提倡二次消毒。第1次消毒 (毛消毒) , 在养蚕前40 d左右进行, 消毒根据自家发病的种类, 采用针对性药剂消毒, 如上一期蚕有僵病发生, 则用抗菌剂402的1 500倍液消毒, 如发生血液型脓病, 则用5%新鲜石灰浆进行蚕室蚕具消毒;第2次消毒 (仔细消毒) , 大力推广应用以消特灵为主的优质新型广普性药剂, 确保养蚕前消毒防病质量, 一般在饲养前7 d左右进行, 分别对蚕室、蚕具进行打扫、洗晒、刮铲、粉刷、喷药5个步骤的消毒。具体做法:先将蚕具搬出蚕室, 在流淌的河水中冲洗干净, 然后于晴天在太阳下曝晒2 d以上。清扫室内外垃圾, 清除天花板、墙壁、檐瓦上的灰尘后, 再用新鲜石灰浆粉刷墙壁 (或用消特灵等广普性消毒药剂进行喷雾消毒) , 如果是泥土地坪, 要铲去1层或更换新土, 然后用消特灵等药剂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二次消毒法可最大限度地消灭病原微生物。
2.2 蚕中消毒
蚕期中做好蚕儿易感期蚕体、蚕座的消毒防病。蚁蚕与各龄起蚕要用防病一号或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眠中撒焦糠保持蚕座干燥, 以防病菌滋生蔓延和早起蚕吃残叶。3龄饷食第1天可以添食细菌灵预防细菌性病害。4龄第2天、第4天添食灭蚕蝇500倍液, 同时对受害严重的桑叶用含有有效氯0.3%的漂白粉进行叶面消毒, 晾干后喂蚕。5龄要酌情添食药物。僵病发生严重的, 每天撒2遍防僵粉。细菌性病发生时每隔8 h使用1次细菌灵, 直至控制病情。病毒病发生时, 在保持蚕室内通风、透气的前提下, 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并结合添食脓病清、脓威灵等药物。5龄第2天开始, 每隔1天要添食1次灭蚕蝇。此外, 如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进行石灰浆处理。养蚕人员在喂叶前要洗手, 除沙后立即清扫地面, 并用1%石灰浆消毒。蚕室门前铺放的新鲜石灰要时常更换。进出蚕室严格做到“五不准”, 即衣不净不准, 鞋不换不准, 手不洗不准, 非饲养员不准, 闲杂物不准。杜绝将病源物带进蚕室。
2.3 蚕期结束后的消毒
采茧结束后及时清理废弃物, 对病死蚕、不结茧蚕, 要在远离蚕室蚕具的地方深埋或焚毁。蚕沙和其他废弃物须经堆制发酵后方可肥田肥地, 最好不要施入桑园。不能重复使用的旧草笼要及时烧毁;需重复使用的方格簇、塑料折簇等用4%的福尔马林稀释液喷雾消毒, 消毒后覆盖塑料薄膜, 在阳光下晒3~4 h, 然后揭开薄膜, 摊开晒干。消毒好的簇具要搁挂在无污染的房间里。在蚕室内外打扫干净的基础上, 彻底清洗蚕具, 将蚕具上的蚕粪、死蚕、浮丝及灰尘等统统洗净, 以提高药剂消毒效果。蚕匾、蚕架等大型蚕具及塑料防干膜、小蚕网、大蚕网等放到流淌河水中浸泡3~4 h, 然后彻底洗净曝晒保管。对清洗曝晒后的蚕具, 用消毒净或福尔马林石灰水进行消毒。此外, 用含1%有效氯漂白粉溶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喷洒消毒, 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文品.如何做好原蚕区冬季消毒工作[J].四川蚕业, 2011, 39 (2) :42.
[2]李荣汉.养蚕前三步消毒法[J].四川蚕业, 2011, 39 (1) :31, 37.
[3]耿燚.采用“系列消毒法”蚕茧优质又高产[J].农家科技, 2011 (10) :19.
[4]袁会珍.蚕消毒防病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327-328.
消毒供应中心的全程质量管理与措施 篇31 全程质量管理措施
1.1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认识
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新知识、新技术, 更新观念, 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熟练掌握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操作流程, 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法律意识, 以提高整体业务素质。
1.2 下收与下送的质量管理
1.2.1 车辆管理
下收与下送车均为密闭式不锈钢专用车, 分别标有“污”和“洁”明显的标识, 不可与其他车混用;下收与下送车每次用后均用含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车内、外, 干燥后备用, 并且“污”车和“洁”车需按区域分别放置。
1.2.2 严格下收下送质量控制
回收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时禁止在诊室或治疗室清点数目, 检查器械性能, 要回到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进行清点、核查;回收人员污染的手不能触及公共设备, 如电话、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防止接触传播;下收、下送车盖子要密封好, 按指定路线行走, 防止交叉感染;回收人员在去污区卸下物品后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1.3 物品清洗的质量管理
1.3.1 清洗前的分类
工作人员按防护要求着装, 与下收人员进行物品交接, 清洗前首先对回收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检查, 并根据器械物品污染程度、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处理。
1.3.2 清洗质量
清洗是决定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有研究显示, 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的清洁可显著减少附着有机物的含量以及3个或4个对数的细菌数量, 如清洁效果不彻底, 则会导致整个灭菌过程的失败[2]。要严格按清洗流程来清洗, 大部分常规器械采用机械清洗,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需手工清洗的严格按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的步骤进行清洗, 刷洗污染器械在流动水下进行, 以防产生气溶胶;管腔类器械要先用多酶洗液冲洗管腔, 再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进行清洗、干燥处理。洗好的器械置于专用器械篮中, 先放入医用润滑液浸泡>2 min后再放进干燥柜内烘干。质控员每日负责对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抽查。
1.4 物品包装的质量管理
1.4.1 物品包装前应检查
一般采用目测或带光源放大镜对洗净干燥后的每件物品进行检查, 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 无血渍、污渍、锈斑等, 功能完好, 清洗质量不合格时要重新处理。
1.4.2 包装质量管理
灭菌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 棉纺织品包装材料要一用一清洗, 无污渍, 灯光检查无破损;各种器械包、穿刺包都要核对物品种类及数量, 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卡, 并由两人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封包;盆、盘、碗等器皿宜单独包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有保护措施;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 应由两层包装材料分二次包装;封包要规范, 松紧适宜, 保持闭合完好性, 灭菌包体积应≤30 cm×30 cm×50 cm, 器械包重量≤7 kg, 敷料包重量≤5 kg, 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 mm。灭菌物品的包装标识应清晰并注明物品名称、无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及包装者。
1.5 装载与灭菌的质量管理
1.5.1 装载的要求
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待灭菌物品, 灭菌包之间应留间隙, 以利于蒸汽的穿透;同类材质的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 不同材质时纺织类物品竖放于上层, 金属类物品放置于下层;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 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纸塑包装应侧放;装载容量应为灭菌柜室容积的5%~90%。
1.5.2 灭菌质量的管理
消毒员必须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每天检查灭菌器有无故障, 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合格后方可进行物品的消毒灭菌;生物监测每周1次, 如有植入性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并存档;高压蒸汽灭菌期间消毒员不得擅自离岗, 要严密观测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并进行登记;每批次灭菌结束后要确认灭菌过程合格, 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 检查无湿包。
1.6 无菌物品存放、发放的质量控制
无菌室由专人管理, 每天必须洗手烘干或用快速洗手消毒液消毒手[3]才能接触无菌物品, 每天清点无菌包及无菌物品失效期。经过灭菌的物品进入无菌室之前, 检查化学指示卡必须达到标准色, 包干燥无湿痕方可从传递窗口进入无菌室;无菌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 标识清楚, 位置固定;物品架距地面≥20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壁≥5 cm, 室内温度<24 ℃, 湿度<70%;无菌物品存放有效期为7 d, 每天发放以先进先出为原则, 即有效期近的先发, 有效期远的后发放, 不发湿包、落地包、过期包;每天用含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储物柜、储物架和地面, 空气消毒每天2次, 每月做空气培养、物品表面的细菌培养。
1.7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管理
由设备科负责采购一次性医疗用品, 进入供应室之前要把好产品质量入库关, 核对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证件;建立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登记本, 记录产品名称、产地、产品批号、出厂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去除外包装后再从传递窗口进到无菌间储存, 发放时有包装袋裂缝、破损, 有效期不清等不得发放。
2 讨论
通过落实以上各项管理措施,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责任感,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为临床提供了合格的消毒灭菌物品, 有效地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消毒供应中心要适应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 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监测制度, 还要严格遵守执行。落实各项监测制度是做好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4]。因此, 消毒供应中心从物品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到各项工作质量监测, 从细节管理、质量控制到人员素质的提高, 是确保无菌物品的重要措施, 也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核心。只有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 严把消毒供应关, 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5]。
摘要:[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全程质量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加强消毒物品的质量管理, 做好各项监测措施, 确保器械物品的灭菌质量。[结果]为临床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全程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 明显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的质量, 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全程质量管理,医院感染,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洪毅.浅析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63-64.
[2]李桃.医疗器械两种清洗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4) :59-60.
[3]冯吉吉, 周待春, 孙立英, 等.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现状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78.
[4]李冬凤.消毒供应中心风险管理效果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10) :1332-1333.
全程消毒 篇4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有固定床位1333张, 实际床位2000张左右, 年手术量可以达到1.5万余台。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全院手术器械、敷料等的消毒供应。消毒供应中心共有工作人员31名, 主要设备有:高压水枪4把、高压气枪1把、全自动机械清洗机3台, 脉动真空灭菌器3台、冷灭菌器2台。我院与多家医疗设备供应商间有一定的业务关系, 对于外来手术器械的年租赁量约为1800件。
1.2 研究方法
我院在2011年5月开始推行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办法。对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1年时间内的外来手术器械各1058件和1349件进行研究, 分别对手术器械的无菌或者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合格率、手术逾期率以及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率等进行统计, 进一步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外来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全程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外来手术器械的信息登记制度和设立外来手术器械的全程质量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和健全外来手术器械的信息登记制度, 可以达到对外来手术器械的质量进行跟踪的目的, 便于及时的分析总结外来手术器械的质量问题;我们对外来手术器械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 以至外来手术器械在本院流转的每一环节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和科学的管理, 以防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
1.3 数据处理
对文中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来表示, 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的外来手术器械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结果
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时间内的外来手术器械无菌检验和微生物限度合格率进行比较, 实施后明显高于实施前, 对于实施前后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75.8719、20.2970, P<0.01) , 由下表可知, 经过规范化的管理后, 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的无菌质量。见表1。
注:与实施前比较, aP<0.01
2.2 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的外来手术器械对手术逾期率及感染率的影响
对外来手术器械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时间内, 我们对手术逾期率及感染率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实施后明显低于实施前, 对于实施前后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50.7954、55.6652, P<0.01) , 见表2。
注:与实施前比较, aP<0.05
3 讨论
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 是临床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会引起患者感染, 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3,4,5]。控制手术器械的质量已经成为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外来手术器械术前处理尤为重要。因为外来手术器械频繁流转于不同医院之间, 日常清洁保养中易出现疏漏, 术前按照医院清洗、消毒、灭菌程序清洗消毒处理, 也无法完全保证其质量[6,7]。而手术器械无菌检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检验结果具有片面性, 所以微生物无菌检验和限度检验结果不能完全反应手术器械真实染菌情况, 其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控制手段[8,9,10]。
预防手术器械微生物污染的最佳途径是手术器械的全程质量管理。处理微生物的最佳方法是清洗、消毒、灭菌。清洗处理的效果与手术器械结构、污染程度、清洗程序等有关[11]。消毒灭菌的效果与器械清洁度、包装密封度、灭菌程序等密切相关。手术器械术时的无菌状态与灭菌后的包装、保存、运输等环节密切相关。手术器械的质量控制涉及众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最终都会导致手术器械污染, 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2,13]。在本组研究资料中, 我们对手术器械实行全程质量管理, 对外来手术器械所经历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 每个环节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并对全程信息进行登记。每一环节明确一名责任人, 严把质量关, 质量达标后放行至下一环节。通过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教育, 发现经过规范化的管理后, 使用外来手术器械的病人的感染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 经过全程质量管理, 外来器械在多家医院间的应用和流通环节有了统一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外来手术器械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率。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可以有效维护患者权益, 保障患者安全, 值得在医学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 实施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评价。方法 对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前后1年时间内的外来手术器械各1058件和1349件进行研究, 分别对手术器械的无菌或者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合格率、手术逾期率以及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率等进行统计, 进一步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外来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 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后, 外来手术器械无菌或微生物限度检测合格率、手术逾期率及感染率相对于实施前都有显著的改善, 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分别χ2=75.8719、20.2970、50.7954、55.6652, P<0.01) 。结论 经过全程质量管理, 外来器械在多家医院间的应用和流通环节有了统一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外来手术器械降低了感染率。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可以有效维护患者权益, 保障患者安全, 值得在医学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陪护老人13825404095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程消毒】相关文章:
全程控制05-04
全程模式05-07
全程参与05-10
全程追溯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