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撕鬼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起战争片。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是《血战钢锯岭》、《兄弟连》、《敦刻尔克》的宏大场面以及血腥残酷。或是类似《萤火虫之墓》的悲情凄凉。如果有人告诉你,战争片也可以很治愈,你会相信吗?今天我要推给大家的,就是一部非常治愈的战争片——
《小男孩》Little Boy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美国沿海小镇。八岁的小男孩佩珀,天生矮小,因此受遍同龄小朋友的欺负,还被取外号叫做“小男孩”。
他最好的朋友兼搭档,是他身材高大的爸爸。爸爸平时的时间会和他一起看魔术师 本·鹰 的电影,还会跟他一起做梦,幻想两个人是一对完美的战争搭档。西部牛仔、海盗船长、日本武士···不亦乐乎
如果每次不是因为妈妈叫他们吃饭前来打搅,这对儿搭档估计能嗨一整天。
佩珀还有一个哥哥名叫“伦敦”。从小到大一直坚持不懈锻炼身体,目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参军入伍。随着日军偷袭珍珠港,国际战争形势愈演愈烈,哥哥伦敦迎来自己所盼望的一天。他兴奋的去参加入伍报名,可却因为先天性的扁平足被拒之门外。
因为哥哥不能入伍,所以爸爸必须要代替哥哥应召入伍前往太平洋战场。佩珀和爸爸这对好搭档也被迫分开。
在爸爸走后不久,部队上就派人送来了佩珀爸爸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被敌军俘虏的消息。下落至今不明。当时的美国有很多家庭与小佩珀一家的遭遇极其相似。家中男丁应征入伍,或是战死沙场,或是下落不明。镇上的人们对于敌对国日本的仇视愈发严重,从而迁怒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唯一一个日本人“桥本”身上。在这里没有人跟他说话,所有人看他的目光都有歧视,在这里他甚至吃不上一个冰激凌。
这个日本人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眼熟就对了!他的名字是田川洋行,美籍日裔演员,在非常经典的片子中也曾有出镜,比如新版《忠犬八公的故事》中的肯,《珍珠港》某酱油以及《末代皇帝》中的太监···
在《小男孩》桥本是在这个美国小镇里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唯一一个日本人。因为二战的缘故突然成了全村人的泄愤对象,转瞬之间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鬼子”
其中就包括佩珀兄弟两个。
他们跑到桥本家附近,向桥本家中投掷石块,恶言相向。
哥哥伦敦因此进了看守所,佩珀则是在外面寻找让父亲回家的办法。
佩珀在一次观看偶像 本·鹰 的魔术时,意外被叫上台,在魔术师的鼓励下,完成了“隔空移物”的特技表演。在跟随母亲去教堂的时候,他又听到了“只要有一粒芥子大小的信念就可以移动整座大山”的说法他找到神父,希望可以找到让爸爸平安回来的办法。神父被他的诚意打动,给了他一张“古老的清单”上面列出了六项事情:
给饥饿的人以食物,给无家可归的人以庇护,给监狱中的人以关怀,给衣不裹体的人以衣物,探望病人,埋葬死去的人”神父说只要完成了清单中的内容,爸爸就会回来,最后神父还特意加了一条:和桥本交朋友···
佩珀打算从最难的做起,开始想办法和以前得罪过的桥本接触。
去他家敲门示好,被拒之门外,在他修车的时候送汽水献殷勤,结果汽水被扔进垃圾桶。终于一次成功和桥本搭上了话。有过了解之后,佩珀发现桥本这个人还不错,在他的帮助下,自己还完成了清单中的两项内容。
一直欺负他的胖男孩抢走了他的清单。桥本还给他讲了日本武士的故事鼓励他。佩珀受到鼓励,找到抢走自己清单的胖男孩,鼓足勇气抢回了自己的清单。在此之后,同龄人佩珀的目光开始改变。在同龄人的圈子中,佩珀拿起箱子狠狠地抡到了胖男孩的脑袋已经广泛的传为了佳话。就连以前从不说话的小孩子,也开始跟他打招呼。
正如片中桥本所说,只要直面恐惧,以意志力施于行动,你就能站起来。自此时开始,你的身高就不再是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变成了从头顶到天上的高度!
佩珀和桥本的感情日笃,而哥哥伦敦对桥本的看法却从未改变。一次,佩珀以朋友的身份邀请桥本到家中做客。哥哥看到后立刻把桥本赶出了家门,并且告诉佩珀,不要相信做完清单中的内容就可以找回爸爸,如果真的想为爸爸做点什么的话,那就离开桥本。佩珀坚信信念的力量,当众像个傻子一样对着远处的大山“施法”没想到这个时候真的地震了!
像片中的哥哥以及镇上的大部分对桥本有偏见的人,他们都是自认为“爱国”的人。就像几年前打砸抢日牌商户的人们,美其名曰爱国,其实不过是一群没有头脑的匹夫罢了。还有每当某某爱国纪念日的时候,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媒体都会兴起“今天是某某事件多少周年纪念日,不转发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文章。好像不去转发他的消息就不爱国了一样。不知道这些人是真的爱国,还是另有什么其他的小算盘。这些纪念日旨在提醒如今的人们,我们的国家曾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以此来提醒现在的人们应该发愤图强,广纳良术,去粗取精,吃苦耐劳复兴中华。而不是单纯被仇恨冲昏头脑,去破坏自己国家的东西。更不是对特殊时期加以利用去不择手段地完成自己的目的。单纯地仇恨会让社会停滞不前,自私的社会将会逐渐退步。试问,一个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社会又有什么资本去谈什么复兴?
不能复兴,没有资本,连腰板都挺不直的民族,又能拿什么去报复昔日的仇人?
只可惜《小男孩》中,只有不多的“清醒派”或多或少明白上面的道理。而“半清醒派”佩珀一心只是希望爸爸回来。自从“移山”之后,他又听说了战争停止爸爸才能回来的消息。所以,之后每天都在海边练习自己的“移山功”,希望自己能把对面的陆地挪过来。
佩珀的行为看似可笑,可实际却叫人心酸。战争只会让未曾经历者心驰神往,因为真正的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所幸《小男孩》中的安排很精巧,除了几个非常短暂以及“冷静”的战争镜头外,别无战场描写。更多的是通过报纸,镇上的人们相互议论,以及对小男孩的刻画来交代事件,烘托情感。但是这种相对含蓄的手法并没有影响片子对于战争的探讨。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将广岛摧毁,全镇人民欢呼雀跃。佩珀在梦中梦到自己身临已成废墟的广岛,一个个已经成为“炭人”的日本人,伴着回响的欢声笑语,昔日的美好历历在目,如今却显得格外凄凉。敌国的人也是人,他们各自也有家庭也有不忍割舍的亲人。
半黑白剧《弗兰兹》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在战争结束之时,一方为战胜而欢呼,而另一方却因战败失去亲人而痛苦万分。
普通的群众,被支配被蒙蔽还被当成战争工具,既有让人痛恨的愚昧,又有让人怜悯的真情。可事实上,那些主动挑起战争,去蒙蔽和支配普通人的“渣滓”才是可恨至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