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区住户装修凿除部分承重墙,装修监管存在漏洞吗?
近日,浙江丽水九里花苑小区的一起违规装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去年10月,该小区17幢8楼某业主在装修过程中,擅自凿除约15厘米长的承重墙立柱,导致整栋15层住宅楼的多户房屋出现墙体裂缝。目前涉事墙体总长约2.5米,整栋楼60户居民中已有45户入住。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业主安全意识的淡薄,更折射出装修监管体系可能存在的漏洞。
从技术层面看,承重墙作为建筑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整栋楼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专业人士指出,即便是15厘米的局部破坏,也可能打破原有受力平衡,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墙体裂缝的出现,正是建筑结构出现位移或变形的重要征兆。目前当地住建局虽已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鉴定,但迟迟未公布的报告结果,让45户已入住居民始终悬着一颗心。住户们最关心的两个核心问题――裂缝成因是否与承重墙受损有关,以及后续如何科学修复,至今没有得到权威解答。
深入分析事件过程,装修监管环节至少存在三重疏漏。首先是在审批阶段,物业或相关部门是否向业主明确告知了承重墙的位置及改造禁令?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为何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承重结构的行为?最后在验收环节,这种明显违规的操作何以能通过检查?当前很多小区的装修管理仍停留在"报备制"而非"审查制",物业往往只收取装修押金,却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过程监督。
从法律视角审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涉事业主的行为已涉嫌违法,综合执法部门的立案调查十分必要。但更值得反思的是,类似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禁不止,2021年杭州某小区、2022年温州某公寓都发生过几乎相同的案例。这表明单靠事后惩处难以根治问题,必须建立预防性监管机制。
要堵住装修安全漏洞,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技术层面可推广承重墙电子标识系统,通过扫码即可获取建筑结构信息;管理层面应实行装修工程师负责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对改造方案签字确认;制度层面则需明确物业的监管责任,对失职行为建立追责机制。杭州市部分小区试点的"装修巡查员"制度就值得借鉴,这些具备建筑知识的工作人员每日两次巡检施工现场,有效降低了违规改造发生率。
此次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住宅进入装修改造期,安全监管必须同步升级。建议各地住建部门建立装修黑名单制度,将严重违规的业主、装修公司纳入征信系统;同时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鼓励邻里互相监督。只有将专业监督、制度约束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凿墙毁楼"的荒唐事件重演。
目前,九里花苑小区的居民仍在焦急等待最终鉴定结果。这个案例警示我们:装修自由绝非没有边界,任何人对建筑结构的擅自改动,都可能成为整栋楼的"不可承受之轻"。在推进装修监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既需要强化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更需要提升全社会的建筑安全意识,让每个居住者都明白――承重墙上的每一锤,敲打的都是整栋楼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