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扬尘与洗疚疾
春节辞旧·清洁|扫扬尘与洗疚疾
2023-01-15 08:14
发布于:山西省
春节辞旧·清洁
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二零二三·兔年春节
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主要习俗之一。在年节过渡仪式中,家电清洗13825404095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
一、二十四,扫扬尘
“二十四,打扬尘”。送走灶王爷,人们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
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人们惟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们难得一年的任意清扫。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之一,它同样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它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在重视祭祀礼仪的周朝,清洁斋戒是必备的环节。东汉《四民月令》记:“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在除夕前两天,人们斋戒扫除洗涤,为腊祭准备。 魏晋隋唐未见年节扫尘的记载,依照常理,大年会有房屋清洁行为,大约人们重视驱傩,还没有将扫尘视作年节民俗仪式。
南宋在“月穷岁尽之日”,士庶人家,“俱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梦梁录》卷6)明清时期一般集中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民间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清代苏州称为“打尘埃”,又称“除残”。时间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蔡云《吴歈》云:“茅舍回春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清嘉录》卷12)就是说岁末扫尘注意历书中对时日的规定,如果历书中有土神用事,就不能清扫。须要在此日之前清扫完毕。一般来说二十四日是无忌日,所以民间都在此日清扫,不须另看黄历。许青浮的《扫尘》诗写得诙谐有趣,“送灶乘云上天早,满屋烟尘尽情扫。大家屋巨烟尘多,堂庑庖湢忙奔波。贫家屋窄烟尘少,拂轼门窗一时了。老夫亦有破琴书,也向西窗手拂除。待看鼎新还革故,春色光辉旧门户。”
北京人在送灶神后,扫除祠堂屋舍,糊裱窗格。天津宝坻称扫尘为“扫舍”,以此为“除旧更新”之法。未扫之前,先祷告说:“土地奶奶躲躲儿,扫了房子供果儿。”,如果是祭灶之后,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江西新城人以二十五日为“小年”,小年前后扫屋尘,有丧之家不扫除,不爆竹。福建与台湾人在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后,举行拂尘活动,拂尘又称扫年,家家大搞清洁卫生,重点是厨房,从灶台、锅盖、菜厨到门窗,将污垢清洗干净,以逐除家中一切晦气。闽台人通常用新扫帚作为拂尘的工具,并在上面贴红纸,以求吉祥。福建漳平人还要特意上山采一种“扫豚西”的灌木枝,绑在竹竿上,专门用来打扫天花板、屋檐等处。拂尘后,人们往往吃猪血滑茹粉,以清除吸入体内的灰尘。广东阳江人将竹枝或甘蔗尾叶绑在长竹竿上,扫屋尘。竹枝札帚寓意长寿,蔗尾叶则是“一年甜到尾”的象征。
有的地方将岁末扫尘与古代岁时驱傩仪式结合在一起。江苏太仓,“二十四日,拂屋尘,乞儿涂面执竹枝傩于门。”(康熙《太仓州志》)河北南皮二十四日“扫舍,稚童饰鬼面傩戏”。(光绪《天津府志》)扫尘与驱傩在这里结合为一。安徽、湖北、湖南都在二十四这天扫除屋内尘垢,清洁环境。土家族腊月二十四日打扬尘,土家人用三根竹枝扎成长扫把,将屋内扬尘、蜘蛛网扫尽,并将沾满灰尘与蛛网的扫把丢到屋后山上。 传说扬尘惹火,蛛网惹祸,将它们送走,就可保屋内一年平安。这里我们可见扫尘所隐含的信仰意义。
有一则民间传说很能说明人们对尘埃的畏惧,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情况,专门派这个三尸神监督人间的一举一动。这个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心眼特坏,而且喜欢作祟。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世间的老百姓描绘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玉皇大帝对人间就没有好印象了。有一次,到了年底,三尸神上天汇报,诬陷人间在诅咒玉帝,想背叛天庭。玉皇大帝一听,勃然大怒,决定把咒骂他的人一一处死。于是玉帝让三尸神察明人间谁在作乱,凡对神灵不敬的,就将这家人的姓名和其罪行写在墙壁上和屋檐下,再让蜘蛛结网遮掩以作记号。等到除夕之夜,命天兵天将下凡,凡遇到作有记号的人家,一律抓杀。三尸神就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把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做上了记号。这件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他不肯让无辜的人间的百姓枉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要求人间在送灶后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内室外,一尘不染,否则接灶时,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等到天兵天将奉旨下界勘查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一点劣迹的记号都没有。于是回报玉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将欺君罔上的三尸神打入十八层地狱。从此三尸神再也不能坑害人间了。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的救命之恩,所以每年的送灶前后,大家都要掸尘,把房子彻底打扫一遍,以防玉帝再次检查。
有的地方是在祭灶前或同一天扫尘,为了解释这一节俗,民间有另一个版本的民间传说。说灶王爷将日常见到的家户言行都记在烟尘蛛网等账簿中,上天时灶王要带着这些记录给玉皇大帝汇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没有依凭,就以扫尘的名义将这些灶王账册尽行扫去。 无论怎样理解扫尘习俗,民间都将环境清洁作为空间净化的一个环节。
在山东藤县、莱阳、招远等地,腊八节打扫卫生,据说,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忌。 腊八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进入大年的不同起点,以扫尘作为驱邪的动机则一。
二、二十七,洗疚疾
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人们开始要沐浴斋戒迎接新年了。 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主要习俗之一。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除日前人体洗浴、去秽习俗,来源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关于年节沐浴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官员有休沐制度,民间情形较少被记载,估计年前沐浴的习惯会有较长的历史。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清代民间岁暮沐浴的习俗,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日,北京俗谚: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这种俗谚在今天的湖北东部仍然流行,人们禁忌腊月二十九日洗澡,俗谚有 :“二十九,洗老狗”。湖北西部鹤峰人在除日“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八将被子、衣物全部洗干净,全家老少用艾蒿煎水洗澡。
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二十七日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清人赵怀玉《洗啾唧词》云:“岁即阑,洗啾唧,今夕何期,腊月廿七。……年年但祝身康强,蠲疴涤秽容相羊。微躯之外更何望,呤筇收拾湖山光。吁嗟世苦不知足,不洗啾唧洗福禄。安得清泉万斛流,缰锁尘心一湔濯。”(《亦有生斋诗集》卷二《洗啾唧词》及自注) 在赵氏看来,仅洗身躯形体还不够,不如来万斛清泉,一洗心胸,带着清新的精神迎接新年。
河南人在扫尘之后,就开始洗浴,为了提醒大家年底早点洗澡,人们也编了一首民谣: “二十四洗精神儿,二十五洗傻姑,二十六洗脚臭,二十七洗傻妮儿,二十八洗傻瓜,二十九洗傻狗。”总之,年澡是早洗的好,要不就成傻狗了。
不过据近人邓云乡说,旧时北京人在年三十晚上洗好澡,特别是商铺的小伙计和帮工、徒弟,他们一定要在年三十晚上吃祭神酒之前洗好,即使一年不洗澡,年三十的澡必洗。人们洗澡不仅是卫生,更是祭祀的需要,大年洗澡意味着洗去一年的寒酸,一年的尘垢,一年的霉气。年三十这天,北京城的大小澡堂,照例天一放亮就开始营业,一直忙到午夜过后,年初一五更天才“下吊挂” ,上板休息。(《增补燕京乡土记》)
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在岁末一定要剃好年头,干净过年。因此年根岁末,大小理发店到处爆满,旧时有剃头挑子上门服务,虽然手艺不是十分精巧,但的确方便。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发,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 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我们今天在北方还能看到这样的习惯。
另外一种是以脱去衣饰的方式祛秽。元朝宫廷在十二月十六日后,选一日子,“用白黑羊毛为线,帝后及太子,自顶至手足,皆用羊毛线缠系之,坐于寝殿。蒙古巫觋念咒语,奉银槽贮火,置米糠于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烟薰帝之身,断所系毛线,纳诸槽内。又以红帛长数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并投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觋,谓之脱旧灾、迎新福云。”(《元史》卷77,祭祀志)
河北邯郸有丢愁帽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夜深人静时,人们携带帽子、手巾、穗子、鞋之类,走出大门百步以外扔掉,不回头张望,回家后将柴草灰横撒门口,这就意味着将“愁帽”(家中上愁的事)、“手紧”(缺钱花)、“鬼祟”(穗谐音祟)、“妖邪”(鞋谐音邪)全部丢掉,不许它们再入家门。(见张文涛《邯郸民俗录存》)
在岁末阶段,人们可以通过沐浴及其他祛秽方式,使自己面目一新,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迎接新年的到来。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春节》,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林 加
【岁时节日】栏目责编:彭 心
图文编辑:许新强
我们是一个 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无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