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共产主义者吗?理念不同,实践层面却与苏联模式殊途同归

原创 希特勒是共产主义者吗?理念不同,石材翻新13825404095实践层面却与苏联模式殊途同归

2025-01-13 10:51

发布于:北京市

一、德国人之间的争议,希特勒是不是“共产主义者”?

近期(1月9日),德国选项党(AfD)领袖爱丽丝·魏德尔在与马斯克的在线对话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她称希特勒为“共产主义者”,并将他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起来。

魏德尔的话引起很大争议,慕尼黑现代史博物馆馆长维兴表示,威德尔将希特勒称为“共产主义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根本错误”。维兴写给德新社的书面声明中称,至迟从1919年开始,希特勒就已经是一名激进的反犹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也是坚定的反共分子。他的政治纲领建立在种族主义和新型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基础之上。

魏德尔表示,希特勒是国家社会主义党人,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将德国企业收归国有。维兴辩称,这种说法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希特勒并没有取消私人企业,而是通过指令,让这些企业为其战争经济服务。

魏德尔则认为,将希特勒称为“共产主义者”并没有什么不妥。她在接受德国RTL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是经济学者,对我来说,希特勒就是一名左派。”

那么,希特勒到底是不是共产主义者,是左派还是右派?这一对话不仅在德国国内引发了讨论,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二、到底怎样认识希特勒,是左派还是右派,是反共者还是共产主义者

魏德尔的观点是正确的:希特勒是一名地道的左派,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他是一名共产主义者。

从希特勒的思想和言论来看,他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有着明显对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为世人普遍认知的事实。然而,世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层面,希特勒却不自觉地走向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需要强调的是,实践层面的共产主义大概也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样式,因为理论和现实存有较大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乃是必然)。同样,希特勒可能也未意识到,尽管他在理念上极力反共,但在实践中,他的政策与行动却与共产主义高度重合。

因此,一个在理念上激烈反共的人,最终却成为实践中的共产主义者。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希特勒身上却得以统一。

如果仔细分析,这种统一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更好地理解: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与逊尼派,尽管两者之间水火不容,彼此对立到你死我活,但在信仰本质上,它们却是同源的,都来源于同一信仰体系。同样,希特勒尽管在理念上反共,但在行为和实践中却走向了现实中的共产主义。

接下来,本文将从实践层面探讨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与苏联共产主义的相似性,最终人们会看到得出一个值得玩味的结论:希特勒虽然反对共产主义,但在实践中与苏联共产主义却无二致。

1. 民族主义与民族沙文主义

希特勒通过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凝聚社会支持,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国家动员和排斥异己的工具,与苏联共产主义在斯大林时期的大俄罗斯主义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

尽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国际主义,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大家庭”以俄罗斯为核心展开,许多少数民族被边缘化,甚至遭到文化同化。这种以民族为核心的动员策略,实质上与希特勒推动的“雅利安人至上”逻辑并无二致:它们都通过强化民族认同来巩固集权统治。

2. 压制异见与政治清洗

希特勒通过盖世太保、集中营等手段清除异见,维护其权力稳固。同样,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大清洗”清除党内外异己,将专制推向极端。两者在压制反对派、强化权力集中上的手段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打压异见的行为不仅表现在对“敌人”的清洗,还延伸到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无论是纳粹的“焚书行动”,还是苏联的文化整肃,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思想统一、绝对服从的社会体系。

3.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希特勒通过《四年计划》将德国经济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企业虽名义上保留私有制,但实际上完全为国家战争机器服务。这种做法与苏联的计划经济几乎没有本质区别。

苏联通过全面计划经济实现资源的集中分配,而纳粹德国则通过强制性的经济指令确保战争目标的实现。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掌控,虽然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实践中,其结果完全一致:经济成为集权体制服务于政治目标的工具。

4. 对外扩张与干涉

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理论推动了其侵略性扩张政策。同样,苏联通过意识形态输出,在东欧建立卫星国,并通过干预其他国家事务巩固其全球影响力。

虽然两者的扩张方式在意识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践中都表现为对外部资源和权力的追求。无论是纳粹德国的军事侵略,还是苏联通过“解放战争”扩大势力范围,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扩张获取内部稳定和外部安全的保障。

5. 国家至上与个人崇拜

纳粹德国强调“元首至上”,希特勒被塑造成国家的化身,要求个人对其绝对忠诚。同样,苏联的斯大林崇拜也通过宣传塑造了领袖“救世主”的形象。

在苏联极权体制中,国家至上的观念往往通过领袖崇拜得到进一步强化。无论是纳粹德国、苏联,还是其他极权政体,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将领袖的权威与国家的合法性绑定,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结论:理念反共,实践归共

从理论上看,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容。然而,从实践的层面分析,希特勒的政策在许多方面与苏联共产主义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些相似性不仅体现在民族主义、经济控制、压制异见、对外扩张和领袖崇拜等具体实践上,更反映了极权主义政体在权力运作中的共性逻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希特勒虽然在理念上反对共产主义,但在实践中却走向了共产主义,可以说在诸多领域与苏联共产主义的表现完全一致。这一历史现象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政治光谱认知,也提醒我们左和右的本质规律,避免被表面的言辞和理论所迷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2-04 23:26 点击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