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就近可享便捷优质医疗服务
15分钟内可抵达最近医疗机构就医、新增医疗卫生床位超9000张、新增社康机构44家、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等一批医院开业启用、“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境外……刚刚过去的2024年,日常保洁13825404095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持续优化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体系新格局基本形成,卫生医疗长足发展为市民健康护航。
大医院“上新”,8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开业运营
2024年,我市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完善医疗卫生项目筹建管理机制,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及开业运营提速提效。
去年10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正式启用,规模是福田院区的两倍,日门诊量可达1万人次。上个月以来,深圳加快大医院“上新”速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启用,规划床位1500张,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营管理的深圳市新华医院启用,医院规划床位2500张,是目前深圳最大的单体综合医疗建筑,可容纳日门诊量最高达1.25万人次;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新院区正式启用,床位数扩至1000张。
多家大医院“上新”,深圳人又有了新“医靠”,越来越多市民可就近享受市属优质医疗资源。
新医院启用后,部分患者“挂号难”、部分择期手术排期长的问题,将有较大缓解。“虽然是新院区,但我们的诊疗服务是同质化、一体化的。”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介绍,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试运营初期,医院会选派高年资、技术好、经验丰富的专家在龙华院区出诊,大部分专家两院区轮流出诊。
“十四五”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着力补齐原特区外医疗资源短板,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年均增长11%。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深圳建成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13个项目,8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开业运营,全市三甲医院增至33家。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市新华医院等一批启用的新医院均位于原特区外,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等紧缺专科医疗资源配置均衡性和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就医更便捷。
社康近千家,4成深圳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走路5分钟就能到社康,挂号和开药的费用比三级医院便宜,孙子孙女头疼脑热、疫苗接种等都能在社康一站式解决,方便、省钱!”家住罗湖区景贝南社区的居民李阿姨说,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与家门口的罗湖医院集团怡景社康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给她做随访,免费测血压、血糖,满了65岁每年还能免费体检一次。
社康中心担负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深圳组建了21家基层医疗集团,将所有社康机构交由区属综合医院来举办和管理;社康机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医保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10%、2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还可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去年,我市新增社康机构44家,总数达到970家,“15分钟社康圈”网点不断健全。新增全科医师500名,总数达9700名,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5.5名。
与此同时,深圳持续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5476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常住居民超760万(全人群签约率超过40%、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90%),创新制定基础、普通人群、重点人群及个性化4类签约打包服务措施,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8.7%。
立足大湾区,跨境医疗融合取得新突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深圳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卫生健康部门的交流合作,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向纵深发展,跨境医疗服务合作不断扩宽,跨境医疗融合取得新突破。
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顺利将患者转运至香港屯门医院,这是“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第一位实现深港两地医院“点对点”转运的患者。
去年底,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获得CIHA(《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授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通过认证的医院。这标志着深圳制订的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走向境外,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建设方案》,推动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揭牌运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该试验中心将与港方试验所深度协同,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享数据和资源,赋能创新药械临床转化应用,加快集聚更多全球药械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方面,深圳获批成为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城市,绿叶医疗集团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这是国家四部门《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公布后,全国首个落地的外商独资专科医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