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工是何时走俏京城的?
年根儿岁末,陪护老人13825404095小时工又将“高价难求”。25年前,在北京落户的麦当劳快餐厅将这种用工方式正式引入中国,改变了京城老百姓“多工时多出力”的传统观念。如今,“家政小时工”更是成为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助手。1
“洋快餐”带来小时工制度
所谓“小时工”,顾名思义,就是按小时计算报酬,干几小时的活,给几小时的钱。
在1987年出版的《劳动法辞典》上,小时工又被称为“非全时工”。该辞典在“非全时工”词条的释文中说:“实行非全时工制度,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均有一定的好处。从用人单位方面讲,在每天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有人来干活,而且不用支付全天工资;从工人方面讲,不用全天上班,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小时工制度在世界已被广泛采用。但在我国,习惯8小时全时工制度的人们还不太熟悉它。时任国家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夏积智说,他曾在1984年撰文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非全时工制度,但反响不大。(1992年6月2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有了“小时工”》)
1992年4月23日,被誉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家麦当劳快餐厅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开业,它将独特的小时工制度正式引入中国。麦当劳里的小时工不必一天干满8小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但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得高速运转起来。可以说,麦当劳的出现,为小时工制度在京城的试验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有影响的范例。
那时候,有个针对京津沪三大城市的调研数据,数据显示:职工的有效工时只占制度工时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1人1年只干153天的活儿,说得更明白点儿,就是8小时只干4小时的活儿。这么一比较,我国传统的“多工时多出力”的观念就显得过时了。
“第二职业”的过渡期
小时工制度落户京城,曾经有过一段“第二职业”的过渡,又称“内部小时工”制度。
1992年5月1日,京伦饭店率先试行了这种灵活的用工方法,即鼓励本企业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在饭店的某些部门从事急需的服务性工作,并按小时兑付报酬。
据本报1992年7月7日1版《京伦搞起内部小时工》一文记载,当年适逢北京旅游黄金年,来京的海外游客明显增多,一线工作繁重,人员告紧,为此,京伦饭店的领导开始着眼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经过分析,他们认为实行“内部小时工”有很大可能性:一是饭店工作时间灵活;二是青年员工多,有能力在业余时间多干;三是内招“小时工”业务熟练,不用培训;四是可为员工增加收入。
紧接着,北辰集团康乐宫有限公司也推出项目小时工制,即对新增项目不增添人,而采用招聘本企业员工及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新项目计酬服务的方式经营。比如康乐宫新增的室外游泳池项目,约需用工30人,但是他们一个员工也没派,而是招聘企业员工班后“打工”,并从社会上适量招聘了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等,全部按工作小时付酬。这个新项目日均接待游泳者700余人,日均收入1500元,每月为企业节约用工费3000余元,是使用正式顶班员工费用的50%。(1992年8月4日《北京日报》2版,《北辰集团康乐宫有限公司实行项目小时工》)
那一阵儿,“第二职业”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因为既可以节省用工资金,还可以帮员工创收,所以,这种不需要国家授权的劳务性活动颇受企业青睐。
退休老人热衷赚“外快”
1994年,海淀区一家新开业的商场发生了件新鲜事:这家商场没有像其他商场一样招收年轻的女性做营业员,而是招了20名年过半百的妇女当小时工,商场为其计时付酬。然而从日营业额来看,这家老年人工作的商场居然要比本地区同类商场还要高一些!(1994年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退休妇女集体打工》)
原来,这些老年妇女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退休员工,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58岁。退休前,她们的职业是资料员、医生、图书管理员、职员,成为售货员后,她们每天工作4小时,然后由下一班接替,每小时工资两元钱,每个月收入近300元。因为岁数大、素质高、服务耐心细致,顾客对她们非常满意;老人们对自己一边拿着退休金一边赚“外快”的现状也乐此不疲;对于商场而言,则不必负担老人们的各种退休待遇,皆大欢喜。
在那段时间,包括本报在内的一些报社还曾专门刊登广告招聘校对小时工,吸引来不少老年人赚“外快”。老人宛志晓退休后一时不适应慢下来的生活,便报名当上了报社校对小时工。他每天工作4小时,精神有了寄托,每天骑车上下班还锻炼了身体,觉得格外充实。(1994年6月25日《北京日报》8版,《退休打工的乐趣》)
下岗职工创出小时工新行当
上世纪90年代,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社会热点。据劳动部门统计,1997年,北京共有下岗职工17万人,其中已办下岗证的有12万人。(1998年3月9日《北京日报》1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一条重要途径》)
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北京的下岗职工在小时工这个工种中创出了一批受欢迎的新行当。据本报1998年8月7日5版《下岗创出新行当》一文报道,一家由下岗职工组成的家政服务中心开设了陪聊、陪旅游、陪病人等小时工业务。有用户打电话说,家里的老人有点寂寞,希望找个小时工过去陪聊天。家政服务中心马上派了位好脾气又耐心的女工去了。女工一边麻利地给老人收拾屋子,一边开聊。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小时工该走了,老人还恋恋不舍:“唉,再聊会儿吧……我还没给钱呢……”说着,从贴身小钱包里拽出一张10元票……
那个年代,40岁的下岗女工黄玲到某旅游用品开发公司当了一名“护童”小时工,也就是每天帮助有需求的家长接送孩子。为了接一名家住西郊机场的孩子回家,她下午5点赶往安贞桥胜古庄幼儿园,送完孩子回到自己家时已是晚上8点了。有一次,黄玲去左家庄二小接一个孩子,在校门口等了40分钟,不见孩子出来,她只得进校去寻。原来孩子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留下了。黄玲一边为孩子求情,一边听老师教导。把孩子送回家后还要如实传达给家长……她的服务已不仅仅限于接送孩子了。
年夜饭工钱翻番
1998年,国家统计局所属信息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和青岛七城市,对居民进行了社区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家庭对小时工的需求户数超过200万户,需求量非常大。(1998年11月6日《北京日报》5版,《城市呼唤小时工》)
进入新世纪,小时工更受城市家庭欢迎,价格也水涨船高。2000年,北京家政服务小时工的工钱是每小时5元左右,也有每小时8元左右的。随着城市家庭对小时工的需求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年根儿,小时工的价格已经由平日的15元上涨到20元至25元。
据本报2011年1月30日7版《年夜饭小时工工钱翻番》一文所说,春节前是小时工最累的时候,也是最挣钱的时节。因为这个时节会有70%左右的外地家政服务员返乡,使得京城小时工人数仅剩下原来的30%至40%,需求量却比平时增加了20%左右。这样,直接导致小时工的价格向上浮动,有些“资深级别”的小时工甚至能达到每小时30元。能做年夜饭的小时工,更是比平时“贵”出1倍,每小时收费可达40元。一家家政公司的小时工透露,节前每天的安排都是提前规划好,基本上从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8点以后才收工,“春节前一个月如果不怕累、不返乡,能赚出小半年的钱。”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