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像的暗部呈现研究

责任编辑:林锦爔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2年第8期

吕远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讲师

提要:暗部体现着电影影像的独特魅力,酒店保洁13825404095是电影摄影师的兵家必争之地。数字时代,暗部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层次和细节,成为展现质感和生成气氛的绝佳契机。本文阐述了光线结构对于暗部生成的意义,从照度控制、光比控制、合理化光源的角度分析暗部技术控制要点,并描述了动态光线、棋盘格布光法等使暗部生动的具体技巧。

关键词:暗部 照度控制 光比控制 合理化光源 暗部生动技巧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视觉上,对暗部有着明显的偏爱。以至于我们如果对任意一部电影的镜头进行统计,镜头中或浓或淡的黑暗色块,基本占据了画框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即使镜头展现的是明亮的室外,深色被摄物或者逆光所形成的阴影,依然会占据很大的空间。电影院黑暗的观影环境,使得观众在视觉上本能地倾向于暗部面积较大的画面,而排斥通体明亮的画面。而影院的放映条件则保证了观众对暗部信息的接收——电影的暗部从来不是一片死黑,总是保留着丰富的层次和信息。黑暗中,有情绪在逐渐地积累,有力量在神秘地涌动,未知之物似乎下一秒就要从不被光打亮的黑沉沉的背景中冲出来。

对暗部的呈现,既是电影影像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电影影像创作中的关键。理解了暗部和电影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暗部总是电影摄影师的兵家必争之地。胶片时代,电影摄影师以能够充分使用胶片曲线的趾部为技术精湛的标准之一。进入数字时代,当摄影机的性能给电影摄影创作带来了更大空间和自由度的时候,电影作品中的暗部也随之展示出惊人的细腻和层次。

一、暗部与光线构成

当我们谈论那些蛰伏在黑暗中的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考虑,暗部是如何构成的?

画面中的暗色块,首先是深色物体被摄入画面的结果(图1)。当深色物体处于前景的时候,更会在画面中形成大面积的暗部(图2)。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过肩镜头中前景中的肩膀(图3)。

图1.《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1998)截屏,黑色的钢琴和窗帘在画面中形成暗部

图2.《毁灭之路》( Road to Perdition ,2002)截屏,前景的人物不仅构成暗部,更形成隐喻

图3.《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截屏,过肩镜头的前景形成暗部

形成暗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光线结构。光线照到的地方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而较少光线抵达的地方则没入黑暗。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已经开始研究明暗结构对画面的影响,并且诞生了达芬奇的“明暗对照法”。

在《最后的晚餐》(图4)这幅绘画里,我们可以看见人物的左半部分更亮,右半部分稍暗,这是光线从画面左上角射下来的缘故。主光是前侧光,所以桌面被阳光照亮,桌布下面则形成了一个黑暗的区域,这是光线受到遮挡而难以抵达的缘故。同样的道理,屋顶左侧和后侧的墙壁是背光的,在这些墙面中,阴影被强调了,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沉了下去。右侧的墙面,则因为受到来自左边的光线照射,显得非常明亮,于是,房间里主要的亮部和暗部被建构起来。为了进一步丰富画面的视觉节奏,作者在右侧明亮的墙壁上加了深色的装饰性色块,这样就避免了右侧墙壁过于明亮和单调。最后,作者在人物背面的墙壁上开了三个窗户,明亮室外光线点亮了纵深空间的最远处,使得画面获得了更好的透视感。

图4.《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一脉相承,电影摄影师对暗部的经营,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光线结构的设计和经营。电影画面总是在亮部与暗部的对比和平衡中进行表达。《至暗时刻》( Darkest Hour ,2017)的开场(图5)是反对党在下议院抨击张伯伦的场景。这个场景的光线结构和《最后的晚餐》类似,主光也是从画面的左上角射下来。摄影师“采用了20K的大灯,通过柔光箱改变非常强且硬的光” (1) 来制造这束开角颇大的日光,照亮了画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而与此相对的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大面积区域则照度递减,成为画面中的暗部。场景中还放置了薄薄的一层烟雾,以增强阳光穿透空气的质感。穿着黑色西装的人群,仅靠一角日光照明、大面积沉入阴暗的参议院大厅,四面封闭的建筑结构,这一切使得暗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画面,而影调上的“暗”最终也指向了影片的主要内容:英国历史的至暗时刻。

图5.《至暗时刻》截屏

从《教父》( Godfather ,1972)中一片黑暗中隐现的主角,到《不可饶恕》( Unforgiven ,1992)里夕阳下墓碑和男人的剪影,到《七宗罪》( Se7en ,1996)里面几束手电筒的光穿透阴暗潮湿的犯罪现场,再到《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 ,2013)朦胧月光下男人的身影,只有天空的一角是亮的,我们看不清男人的样子,却感受得到他的伤感。千差万别的具体手法背后,对明暗关系的把握,一直居于摄影师工作的核心,它是所有暗部影像魅力的来源。

二、 暗部技术控制

在场景的光线结构确定之后,为了使暗部呈现出丰富细腻的效果,摄影师通常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技巧呢?

(一) 控制照度

低照度摄影因在展现被摄体质感和场景氛围上具有独特生动性,而深受摄影师的追捧。随着数字摄影机的感光度不断提高,低照度摄影在当代受到越来越小的技术局限。想要得到幽暗的低照度感,通常意味着要以最少的光线工作,光的强度和灯具数量在使用上都需要十分克制。摄影师一般会尽量选用侧逆光,这是因为侧逆光打到被摄体上,再反射进入摄影机,能够出现提亮被摄体轮廓的效果,顺着光线则会带来灰蒙蒙的感觉。

单一的真实光源作主光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以追求影像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单一光源具有衰减强、亮度低等特点,容易形成带有丰富变化的低照度场景氛围。审讯桌头顶上的灯、床头灯、荧光灯、甚至是手提灯、手机,都可以用来设计光线结构。这样的灯出现在画面里,不仅能调动光线,而且还可以成为主要光源。《007:大破天幕杀机》( Skyfall ,2012)的一个场景中,唯一的光源来自于主角身后的一块广告LED屏幕。

《好莱坞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中,曼森家族袭击者在车里谈话的场景非常暗。摄影师在车的一侧放置了一个软棉布柔光光源,车前放了一个2×8英尺和一个2×4英尺的Lite Tile LED柔光源。 (2) LED灯具的亮度可以调节,摄影师把它调节到1/10档,甚至更微小的亮度。为了营造出非常深沉的黑暗感,摄影师还将曝光降低了1.5档,呈现出一种没有光亮的暗。这种极端化的暗,最终实现了对电影黑暗主题的视觉化呈现。

如果灯光不足,在演员没有大的动作时,叶子板可以开到270—360度,以增加暗部细节。低照度条件下摄影,需要摄影师更加留意暗部的层次和细节。在现场应该使用校准过的显示器观看素材,仔细检查暗部的状况。而每一个场景抓一个截图的方法,可以检验影像的细节是否达到预想。通常的做法是在CDL里放一个小的Printdown来保留暗部细节,参考帧在Log空间里抓取。

图6.美剧《风骚律师》截屏

一些摄影机(比如松下VariCam 35)能以ISO5000进行拍摄。这种性能打开了夜景新的可能性。摄影机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布光就能走进黑暗。在美剧《风骚律师》(Better Call Saul ,2016)中,剧组使用VariCam 35拍摄了在黑暗中跟踪前面汽车的演员。整个场景没有经过人工补光,主光源就是演员手里的跟踪器所发出的光(图6)。这在五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当ISO达到5000时,摄影师需要更仔细地避免灯光照亮了自己不想照亮的东西。这种时候,将灯具准确地放在需要的地方,才能最终呈现出理想又自然的画面。

图7.《醉乡民谣》截屏

获到低照度感受的另一个方式是提高照度拍摄。低照度感与拍摄现场的实际照度条件是两回事。换句话说,提供低照度感受,并不等同于用功率较小的光源布光。适当提高照度拍摄,小光圈拍出曝光不足的画面效果,或者在后期制作中压暗画面,都是常用的让暗部保持丰富细节的手法。在《醉乡民谣》中,摄影师选择用两个18K进行布光(图7),经过后期调色,同样得到了非常真实的低照度影像。

这种处理方法也常被用来克服摄制中的局限,比如拍摄发生在日落时分的重场戏,剧组一般会选择在白天布光拍摄,通过使用小光圈、加灰片或者后期调整,最终得到黄昏的光效。需要注意的是,后期调色并不能改变拍摄时的光线结构,因此采用这种提高照度的拍摄方式,更需要前期精确控制亮部和暗部的比例。

另有一些电影人选择使用胶片,以呈现出华丽、浓郁的暗部质感。摄影师康第(Darius Khondji,ASC,AFC)在《黑店狂想曲》《童梦失魂夜》《贝隆夫人》和《七宗罪》的洗印过程中,都使用了一种留银处理,即要求胶片首先经过色彩浴,然后再重新加工成黑白色,恢复负片的留银,从而洗出深黑色效果。 (3) 《好莱坞往事》的摄影师卢卡斯曾经和康第在《黑店狂想曲》中合作过,在《好莱坞往事》的创作中,他再次使用了胶片,“似乎大家都在寻求良方让暗部也能呈现出细节,而在这一次的胶片上,我们又一次在洗印版中获得了纯正的暗部。画面中没有光线的时候,它就是纯黑的”。 (4)

(二) 控制光比

光比是被摄物亮面和暗面之间的比例关系,光比决定着影调,带来不同的情绪表达。通常情况下,小光比的影像适合表达沮丧、伤感等情绪,大光比的影像则经常带有压抑、危险等含义。统一的光比可以使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对象的单个镜头互相连接,成为完整的一场戏。

实现对光比的控制,需要精确平衡主光和副光。控制光线的方向和柔光特质,在以前是相当难以实现的。现在,将反射光线和柔光结合起来的书式布光(Book Light),提供了柔和且有方向感的光线,成为摄影师在拍摄演员近景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如果遇到狭小空间,“蛋格”则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蛋格是用来控制柔光方向的控光格栅,它可以有效控制柔光的方向,也能起到减光和柔光的作用。

图8.《修女艾达》截屏,本图经过调亮处理

图9.《修女艾达》布光图

《修女艾达》( Ida ,2013)有一场艾达一个人站在黑暗的花园里向上帝祷告的戏(图8)。这场戏将书式布光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让光线尽可能自然,摄影师选择了在黄昏进行拍摄,这对拍摄速度和光比的控制都要求很高。在全景中,摄影师采用书式布光法,将两个6K和一个4K的镝灯,通过反射的方式照亮表演区域(图9)。由于这些灯具和表演区域的距离达到40米,打光的痕迹变得难以察觉。摄影师选择天光作为辅光,来提亮画面右边的区域。于是,平衡人工光线与比较暗、且在变化中的天光,成为这场戏做光的难点。“实际拍摄的时候,随着天光渐暗,灯的亮度也逐渐减暗,到最后一次的时候几乎已经没有亮度。” (5) 以最克制的手法不露痕迹地修饰画面,使得这场戏在对自然主义的极致追求中,最终实现了充分的情绪表达。

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在演员脸上或者场景里投下明亮的光线和浓重的阴影。大光比影像中明与暗之间的强烈反差,经常会赋予画面强烈的情绪和独特的质感。拍摄大光比画面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感光曲线的肩部以上和趾部以下部分。

图10.《至暗时刻》截屏

《至暗时刻》表现室内环境采用了大光比的方法,让窗户高亮区高于曝光点4档以上,而将室内暗区控制在曝光点以下三四档。同一个画面内部反差达到八九档以上,感光曲线的肩部以上和趾部以下部分保留了大量细节。这种极致化的影调构成了本片的影像特点,是对丘吉尔内心压力的外化,也是对特定历史时刻的视觉化诠释。丘吉尔到白金汉宫拜见国王的场景中,巨大的落地窗被用木板挡住了三分之二,少量而强烈的阳光(或人工模拟日光)射入暗调的室内,对画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图10)。如果不挡木板,进光量和光线角度就会完全不同,很难形成如此有魅力的画面。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二战”时期,英国人真的给白金汉宫的窗子加装木板,以防止玻璃在德军轰炸中碎裂伤人。

(三)合理化光源

画面中的暗部不仅承担着表现氛围和提供形式感的功能,多数情况下,它需要服务于叙事。换句话说,暗部当中的被摄主体,必须足够清晰地被看到。摄影师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藏光和补光技巧,使得人工光线不着痕迹地融入画面。

用散射光提高暗部照度,是现代电影光影造型中最常用的手段。拍跟拍镜头时,在摄影机上方加一盏小功率的灯,就能有效提高镜头前主角色脸上的照度。

摄影师还经常改造场景内的逻辑光源,让它们变得更亮,以满足照度需求。画面里的手机光,经常是藏在手机下面的小LED灯发出的光亮;电视屏幕的光,多半是LED灯透过柔光纸产生的效果;灯笼的中心经常被改装成小瓦数的白织灯泡;而钨丝灯连接调压器和CTO,则能够模拟火把的明暗闪动。电影《1917》中,当斯科菲尔德和布莱克进入隧道时,他们背心上的手电筒会照亮整个布景。为了达到照度,灯光师用几组小型LED灯组模拟了手电筒的灯光。LED灯通过一个小透镜投射光线,灯光师对透镜的边缘进行了喷砂处理,以获得理想的光束效果。 (6) 摄影师同时在场景里放了烟雾,以增强紧张的气氛。

《芳华》有一场在云南山路上的戏,萧穗子本想向陈灿表明心迹,却听到陈灿已经和其他女兵确定恋爱关系的消息,萧穗子赶紧取出刚才偷偷塞进陈灿行李里的情书,她握着情书,哭得不能自已。这是一场长镜头的戏,汽车需要在山间行驶七八百米的距离。如果不打光,演员的脸都是黑的,汽车也不能获得足够的曝光,整个画面会非常暗,这显然不能满足叙事的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吊起大功率灯具,打出月光,山坡上又没有可以升吊车的地方。这个时候,摄影师巧妙地把六盏1K的灯绑在前后相继的三辆卡车的车头上。这样,当后车车头的光打在前车的车尾,反射的光线就会把周围照亮。画面里,是一片漆黑的树林,当车队经过的时候,被改造过的车前灯会把周围照亮,形成一个光区。当这个光区跟着汽车向画面纵深里移动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既非常真实,又极具抒情性。

图11和12.《1917》中燃烧的教堂拍摄现场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摄影师用人工光源模拟逻辑光源,再通过后期制作,在场景中植入逻辑光源。比如,电影《1917》中有一场戏,逻辑光源是熊熊燃烧的教堂。剧组设计了一套交互式布光装置(图11、12),来给场景照明,并在后期用CG生成的燃烧的教堂替换这个装置。

交互式布光装置共有六层,由很多Maxi-Brute聚光灯组成。这些灯都安装了调光器,可以使用程序控制,改变光线的强度。这就满足了不同景别对光线的不同需求。当拍摄大景别的时候,将装置的光线调暗。当拍摄演员的表演时,将装置的光线调亮。因为《1917》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灯光师必须趁镜头移开的时机去迅速改变装置的亮度。

三、暗部生动的技巧

(一)设计动态光线

波光粼粼的水面、闪烁的警灯、变化的霓虹灯、动态光线给画面带来生动性,是使暗部生动的重要技巧。装饰性的动态光线在表达某种情绪、节奏或者氛围时,会起到直接的或者微妙的推进作用。

图13.《银翼杀手2049》,水波纹光效拍摄现场

图14.《银翼杀手2049》截屏

在拍摄夜景内景的气氛时,在窗外制作一定面积的水池,用高色温的直射灯照亮水面,找到适当的角度,就可以在室内的墙壁上制造出波光粼粼的效果。《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2017)在摄影棚内装了一个水池,然后在水池的每边设置两盏10K的螺纹透镜灯(图13)。每边的两束灯光合并到一起,形成了美妙对称的图案(图14)。

图15.《麦克白的悲剧》截屏

让同一场戏内部的光线发生变化,可以起到增强戏剧冲突的作用。《麦克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Macbeth ,2021)中有一些绝妙的瞬间。有一场戏里麦克白夫人拿着点燃的信走向阳台。整个房间因为风和帷幔上活动的影子而充满了生气(图15)。这些影子是由一盏悬挂的移动灯具制造的,摄影师将转动的遮光片、棱镜和动画层搭配起来,制作出这些带柔光效果的抽象运动图案。在另外一场用火把打退敌军的戏中,在拍摄一些镜头时,摄影师让电工在镜头外晃动一个假的LED火把。电工需要随意地挥动火把,不能跟随演员的动作。这样做既保证了曝光所需要的照度,又用光线营造出一种微妙的节奏。

(二)棋盘格布光法

实现丰富的暗部层次,高度依赖于对于微妙事物的控制和老练的平衡色调和亮度的能力。加入壁灯、台灯等装饰性灯具,使用反光板补光,这些都是丰富暗部层次的常用方法。

棋盘格布光法是一种有效丰富暗部光线层次和节奏的布光方法。国际象棋的棋盘有白色方块和黑色方块,并以黑白相间的方式组合起来。同样地,我们在摄影师的布光中,经常看到以“暗光—亮光—暗光—亮光”的节奏、分区域设置灯光的手法。在前景中制造阴影,打亮中景,在后景中制造高光,并以此获得场景的深度感。这种方法适合于广角镜头或者中景镜头的拍摄。

图16和17.《沙丘》截屏

图16和图17都来自电影《沙丘》(Dune ,2021)。可以看到,两个场景都采用了棋盘格布光法。在人物斜前方,窗子是一个亮光区域,窗子旁边要相对暗一些,背景中一盏小灯点亮了部分区域,再往画右又是暗光区域。棋盘格布光法相当经典,但是每一次运用,又都是摄影师匠心独具的创造。影片《沙丘》就格外注重在消色的场景中,利用光线去表现色彩的微妙差异,并增强场景的深度感。

(三) 用眼神光点亮人物

获得正确的眼神光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很多摄影师只是简单地用一盏低瓦数的灯,放在镜头上面。这对于摄影机来说是拍到眼睛里反光的最好角度。这个灯可以是150瓦的菲涅尔,或者是一个加了柔光并且减暗了的小型LED灯。总之,这盏灯尽量不要给面部增加光线,但又要足以在眼睛里反射出来。

摄影师还要努力去寻找放置眼神光的最佳角度,摄影师会希望这个灯尽可能远,这样就不会影响演员脸上的照度,但是灯需要设置在靠近轴线的地方,才能得到演员眼睛里的反光。而稍微偏离轴线,而且比演员视线略高的位置,经常被用来打眼神光。

眼睛是窥见角色内心的窗子,在一些低照度的画面里,眼神光经常是画面的点睛之笔,有时甚至是戏剧性时刻的表征。《麦克白的悲剧》里,当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谋杀邓肯时,观众几乎只能看到她和麦克白的剪影。导演看了镜头后提出,有一个瞬间,我需要能够看到她。于是,有一瞬间,麦克白夫人只有眼睛周围出现了一个聚光点。这使得整个画面异常精彩。在《小丑回魂2》( It:Chapter Two ,2019)中,摄影师有意调高潘尼怀斯瞳孔的亮度,拍摄时一直有一盏小灯将光线反射在角色眼球的下半部分,以便让角色始终保持最佳的惊悚效果(图18)。

在一些情况下,选择不使用眼神光也很重要。比如,两个人物的场景,只给其中的一个人物加眼神光,另一个人不加,就会帮助塑造两人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图18.《小丑回魂2》截屏

(四)利用偏振反射进行修饰

偏振光是指具有偏振性的光,水面、木头、塑料、喷漆的金属和人的面部等都经常会产生偏振反射。摄影师经常利用偏振反射,使处在阴影中的物体更为生动。

拍摄人像的时候,利用深色皮肤的偏振反射,给脸侧加一点点光边,往往带来微妙的感受。《色戒》中,王佳芝和易先生在咖啡馆聊天的场景,易先生坐在光线较暗的一面,他脸上的光线要比王佳芝暗很多。这种光线很好地贴合了人物军统特务头子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上的阴郁老辣。易先生脸侧的一线偏振光线,皮肤的质感更生动,同时也丰富了肖像的层次。

(五)放烟增加氛围感

放烟是常见的一种气氛营造方式。当光穿越一种介质的时候,会呈现为一种有造型感光束。利用光的这种特点,在高反差的区域放烟,会形成光束。打光束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要把烟放匀、打散。

另外一些时候,放烟不是为了形成光束,而是为了形成适当的透明亮度感,让暗部区域产生一些朦胧的层次感。这有助于前景和中景元素(包括演员)在稍微阴沉、低对比度的背景里脱颖而出。但这时候的烟雾,并不会增加环境中的细节,反而会产生不透明感,减少环境中的细节。一般而言,它更适合用来营造混乱、破败的氛围感。

(六)使用电脑特技创造视觉新鲜感

电脑特技极大地扩展了影像创作的可能,它可以克服反光、没有机位等实景拍摄障碍,制造出宏阔、富于绵延感的上帝视角,最重要的是,创造出高于现实的图景。

图19.《至暗时刻》截屏

《至暗时刻》当中有一个非常隐喻性的画面。丘吉尔刚刚上任,德军步步紧逼,党内的投降派不断向他施加压力,内外交困之下,丘吉尔飞往法国,寻求抗德同盟。镜头通过一双大手合围的空隙望向天空,丘吉尔乘坐的这架飞机恰好出现在这一围天幕中(图19)。这个画面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但是它却比真实的画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丘吉尔的困境。

结论

对暗部的呈现和追求,是电影在视觉形式上的重要特点。在摄影机性能允许的范围内,摄影师不断追求光线的真实和生动,经营着暗部似有若无的差别,并由此形成氛围和风格。从胶片到数字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之下,一脉相承并且不断推向极致的,是电影对于暗部富于想象力和情感性的呈现。

注释:

(1) America Cinematographer , Jan., 2018, VOL.99, No.1.

(5) America Cinematographer , 2013, 转引自https://cinehello.com/stream/64616。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请点击图中二维码

d

d

d

y

z

z

公众号

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

官方博客:

官方微博:

?topnav=1&wvr=6

微信号:dddy1984

若需深入交流,可添加我们的微信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4-12-01 04:41 点击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