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街道百次“周末卫生大扫除” 参与人次过万共清出261卡车垃圾
上周六,买菜做饭13825404095东四“周末卫生大扫除”迎来了第100次。
上周六,东四街道迎来了第100次周末卫生大扫除。社区居民、物业保安一起对育芳胡同5号院内堆放的杂物进行清扫。 郝飞 摄“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走进大街小巷,参加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创建美丽北京新景象。”在全市发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倡议书,号召全市市民踊跃参与卫生大扫除之后,现在,“周末卫生大扫除”已逐渐覆盖东城区的所有街道社区,甚至还扩展到了朝阳、丰台、通州等全市其他区。
“周末卫生大扫除”最早是从哪里发起的?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何能迅速推广、遍地开花?这一切,还要从两年前的一场研讨会说起。
【缘起】 环境脏乱差 “胡同清洁日”延伸为“周末大扫除”2016年年初,东四街道组织了一场名为“社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展望未来”的研讨会,参会的既包括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还邀请了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人员等,共100余人。居民们围绕各自生活中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停车、养老、环境,居民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被归纳总结成了41条。在所有提出的问题中,一个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东四街道工作人员的注意:胡同环境卫生脏乱差、大件废弃物清而不绝。
到底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思考起来。不如,组织社区开展一次“胡同清洁日”吧。
2016年6月4日,第一次“胡同清洁日”率先在东四街道的4个社区试点进行,街道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百余人齐上阵,开始对胡同进行清扫。
“那时候还仅仅是对胡同大面上进行简单清洁。”东四六条社区党委书记李玲回忆说,大家拿着抹布,擦擦胡同中的宣传橱窗,捡捡烟头,撕掉贴在墙上的小广告,用扫帚扫扫胡同路面,或者看见一些堆放在胡同路边的大件废弃物,如果没人要,就手给扔了。第一次“胡同清洁日”的效果不错,于是,东四街道决定,以后每周六都来这么一次。“到底能坚持搞多久,那时候,谁心里都没底儿。”高洪雷说。
“胡同清洁日”进行了一两个月后,大家开始发现了问题。“胡同中的堆物堆料清没了,小广告撕完了,橱窗擦得锃亮,总不能每礼拜老拿着扫帚扫地吧。”李玲有点儿犯愁。
很快,大家将目光投向了胡同中占道的煤棚等违建。对啊,把胡同中占道的违建拆了吧。2016年年底,胡同中占道的违建也基本拆干净了。东四六条65号院的几名党员一合计,向李玲提议:“既然胡同都扫干净了,要不咱们进院儿里弄弄吧。”
院儿里的居民能同意吗?65号院的党员站了出来:“没事,先清理我家。”就这样,大扫除首次从胡同的公共区域,深入到了居民院落中。
李玲没想到,第一次清扫院落竟然意外成功。65号院的居民隔着窗户看到院里正在清理别人家的杂物,有居民主动站了出来,“给我们家也清清吧”。李玲灵机一动:“没问题啊,但是不能光让我们动手,您也得帮着我们一起干。”
就这样,“胡同清洁日”逐渐变成了“周末卫生大扫除”。扫除日期也固定在了每个周六的上午,从几个试点社区扩展到整个东四街道,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截止到上周末,东四街道的“周末卫生大扫除”已经累计进行了100次,参与大扫除的达到了10768人次,清理了193个院落及108个楼门道,清理大件废弃物1072件,总计清理了261卡车,拆除煤棚82个。
【变化】 人员:“生面孔”占了1/3上周六上午9点,朱继军和13名同事来到东四育芳胡同5号院门口。别看朱继军并不居住在东四地区,但是他所工作的京城集团东四房屋管理有限公司,恰好位于东四辖区范围内。“我们今天是党员双报到,作为驻区单位来参加周末大扫除的。”在院门口,朱继军领取到了一双厚实的劳动手套,他和同事的任务,是要拆除院内5处私搭乱建的煤棚子,同时清理院内随意堆放的杂物。
“过去,参与大扫除的基本都是街道、社区和胡同里的熟面孔。”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说,渐渐的,开始有驻地单位主动找上门来,像辖区范围内的轻工业部、自来水公司、物美超市等单位,都积极要求参加大扫除。今年春天,越来越多的党员回到社区“双报到”,大扫除中的“生面孔”也多了起来。“经常看见搬砖的、拆违的是戴着党徽的‘生面孔’,连我都不认识。我们算了算,现在来参加大扫除的人中,有1/3都是‘生人’。”
高洪雷说,以后,党员报到参与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周末大扫除,还会延伸到各个领域。比如,有的党员懂园林知识,那么就让他带着居民一起种花,教大家如何在大扫除后绿化美化胡同院落;有的党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特别有研究,那么可以作为胡同的义务导游,为居民传授传统文化。
内容:从打扫卫生到改造院落好不容易清理干净的院落,隔上几周再去看看,常常又堆上了新的杂物。怎么能让胡同院落中的公共空间,不再被人随意占用呢?高洪雷想起了老北京流传的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这句话说的是老北京四合院里和谐别致的景致。干脆,就把鱼缸、石榴树引入胡同院落吧,既能找回老北京的记忆,又能占地儿防止堆物堆料反弹。
于是,街道利用拆违腾出的边角空地,搭起花架、砌起花池、摆上花箱、提供花种花苗,让胡同中的爱花居民自行认领认养。如今,胡同街巷里“口袋花园”随处可见,今年新建花池50余个,增设花箱40个,搭建花架200余延米。高洪雷带记者来到东四六条胡同中段搭起的一处葡萄架下,巴掌大的绿叶掩映着串串碧绿的葡萄,格外好看。“我们在葡萄架上还发现了一个窝,是今年飞来的一窝野生斑鸠,看看,有绿荫、有鸟鸣,我们这儿都实现了。”
在东四六条42号院经过大扫除腾出的空地上,施工人员正在对地面进行平整。“这里原本是一处违建小房,周末大扫除的时候拆除了,征求居民意见的时候,院里的居民提出,想要在院里增加晾衣架、休息的座椅和花池子。于是,我们就找来了设计师,设计出一款集居民休息、种花、晾晒衣物于一体的多功能立体花架。”高洪雷说,大扫除已经由简单的清扫,逐渐向规划改造胡同院落转变。比如,有的院内缺少照明,到了晚上,一进院得摸着黑走路。于是在大扫除的时候,征求居民意见,在院门口安装上了太阳能照明灯。有的院内铺装的地面已经破损,坑洼不平,每逢下雨,院内泥泞不堪。大扫除完毕后,紧接着就进行了院落路面的重新铺装。
创新:清洁有神器 边扫边分类大扫除在全市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有了不少创新。“我们街道在大扫除时,用上了背街小巷清洁神器。”记者发现,一种看起来像小型汽油桶,还连接有不同型号吸头的大功率吸尘设备被应用到了大扫除中。朝阳门居民志愿者侯佑兰在初次试用后赞不绝口:“路面小坑里的脏东西,过去用扫帚清理起来特麻烦,使劲儿扫还容易起土,有了这机器,坑里的积水和尘土一下子全被吸走了,胡同吸得跟家里地面一样干净。”
记者从朝阳门街道了解到,为了防止大扫除中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大功率“背街小巷清洁神器”首次引入大扫除,不光更加便于清洁各类狭小地形,还能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而龙潭街道则将大扫除和垃圾分类结合在一起。现场摆出了垃圾分类宣传板,一边清扫,一边将清出的垃圾分类回收,并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
【态度】 从冷嘲热讽到主动配合说起来,刚开始进行大扫除时,并不是所有居民都理解支持。有的居民不理解,对着参加大扫除的党员冷嘲热讽:“没事干了吧,大礼拜六的这是干嘛呢,又作秀。”
面对这样的流言蜚语,高洪雷最开始也觉得委屈。“我们不吭声,就埋头干。一个礼拜让居民能看到我们,第二个礼拜、第三个礼拜、第四个礼拜,每个礼拜都让居民看到我们。几个月后,有居民说了,嘿,原来这些人不是在作秀啊。”
上世纪70年代,很多居民在胡同、院落中建起了地震棚,后来又改成了煤棚。煤改电之后,煤棚索性沦为了堆放家中闲置物品的杂物储藏室。别看堆在棚子里的东西几十年都不见得会碰一下,但一说要将棚子拆除,有的居民却一下子不干了。“这棚子我还要呢,里头东西我都有用。”
高洪雷一次次跑到居民家,和居民商量:“您不是爱养花吗,现在院儿里哪有地儿啊。您要是同意把那煤棚子拆了,我送您点儿花盆,您想种什么花,我再送您点儿种子、花苗。您看怎么样?”在周末大扫除的头一天下午,居民终于点头同意了高洪雷的提议。高洪雷跟居民保证:“明天上午一拆完这煤棚子,立马把花盆和种子给您抱过来。”
如今,抵触的居民越来越少,而主动配合的居民越来越多。
育芳胡同5号院内,有个二层古建筑,院儿里的老居民说,那是民国时徐世昌的藏书房。周末大扫除第一次进入5号院,原本预想当天能拆除的煤棚子可能有3处。没想到,一听说大扫除要清理自己住的院落,小院里立刻有居民提出,我家的煤棚子没用了,这回也一起拆了吧。这么一来,一共排查出5处待拆的煤棚。
拆除煤棚、搬运杂物、清扫地面,看到参与大扫除的干部、社区工作者、居民、在职党员干得热火朝天,院内的一些居民也坐不住了,推开家门加入了大扫除的队伍。“这大热天的,辛苦你们啊,中午来家吧,管水管饭,晚了还管夜宵。”一户居民热心地招呼起参与大扫除的人们。
记者结束采访后一抬头,看到3只小鸟站在胡同的电线上鸣叫。“这是北京雨燕啊,人家都说,只有和谐的地方才会出现雨燕呢。”东四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郝飞立刻掏出包里的相机:“好多年没见雨燕,我得录段视频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