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基层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北京建设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北京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京常审字〔2019〕7号)要求,陪护老人13825404095市政府高度重视,委托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和16区政府认真梳理,结合实际制定研究处理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政策,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夯实服务网底

  (一)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每个街道(乡镇)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乡镇),每增加5至10万人口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2个社区配备1个站点的原则,参考人口、交通等因素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根据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特点及行政村人口规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是组织卫生健康、财政、住建等部门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对未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街道(乡镇)及无实体中心进行标准化建设。 

  (二)优化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2019年完成46个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对80个偏远山区村每周至少提供一次巡诊服务,4万余人次受益。通过机构服务、邻村覆盖、巡诊等方式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二是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协同研究推进山区巡诊服务实时结算和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工作,已有300余家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三是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开展“同心工作室”建设,投入约500万元,更新补充105个低收入村卫生室基础设备,改善服务条件,助力健康帮扶。

  (三)全面加强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一是完成7029个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覆盖率100%。二是编制《北京市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指导手册》,明确职责任务,指导开展工作。三是组建专家讲师团队,连续举办4期市级培训班,累计培训1100余人,提升工作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和参与社区高风险人员摸排、社区(村)封闭管理、居家隔离健康监测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住家终末消毒等工作,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组织发动辖区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已成为我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一)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用药需求

  一是在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四类慢性病患者实施两个月长期处方管理基础上,将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COPD)患者纳入长期处方管理范围,实施一个月长期处方管理,并扩增17种长处方药品。二是疫情期间,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长期服用同种药品的家医签约居民提供三个月长期处方服务,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三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需求登记服务,解决基层“药品种类少”、患者“拿不到药”等问题。四是对大医院下转基层患者提供处方延续服务,延续二、三级医疗机构用药医嘱,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五是开展为老年人送药上门服务。疫情期间,为65岁以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家医签约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多种方式的“送药上门”服务,减少老年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截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长处方服务257.7万人次,其中三个月长处方96.3万人次、处方延续服务12.3万人次、用药需求登记服务4413人次,为老年人送药上门23.3万人次。

  (二)发展“互联网+”惠民服务

  加快拓展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一是方便签约居民预约转诊。建设基层转诊平台,畅通转诊渠道,为基层医生开通二三级医疗机构预约挂号权限。二是方便患者费用结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广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方便患者便捷结算,已实现100%全覆盖。三是方便居民查询结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方便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促进自身健康管理。四是方便儿童预防接种。提供儿童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服务,逐步实现网上预约,减少居民排队等候时间。目前已有5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线上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和儿童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服务。

  (三)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一是将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和签约服务满意度列入市委“七有”“五性”监测评价体系,督促各区协调并调动多方力量推动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广“智慧家医”建设。“定向分诊”服务覆盖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责任制健康管理;推广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手机移动端应用,基层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更加智能化;充分发挥智能语音机器人技术优势,发展智能外呼服务,疫情期间全市1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智能语音服务,智能语音追访200余万人次;在东城区开展智慧健康处方试点。三是公示家庭医生团队信息及负责区域,推行签约服务网格化责任制管理,夯实家庭医生团队对网格内居民健康管理责任。四是落实《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研究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提高家庭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确保签约服务质量。五是增加签约服务供给。允许二、三级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全科、内科、儿科、中医医师等(含退休),在属地卫生健康委统筹管理下提供签约服务;研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提供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组建4904个家庭医生团队,较2019年同期增加近600个,签约751.6万人,总签约率35%左右。2019年市统计局调查显示,89.9%被访者对签约服务总体满意,比2018年提高8.3个百分点。

  三、突出重点,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一是确定西城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平谷区、怀柔区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地区,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为市级试点地区。通过实施“六个一体化”(管理、医疗、公共卫生、医保政策、信息、品牌一体化)改革,打造集管理、责任、服务、利益、发展为一体的紧密型医联体,促进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国家级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专科服务,目前已建立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儿科、内分泌科(含中医)、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等7个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180个。2020年计划完成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标准制定,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点运行管理。

  (二)多渠道补充基层卫生适宜人才

  一是通过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和公开招募、返聘退休医务人员等补充乡村医生岗位人员。截至目前,共招募和返聘乡村医生200余人;委托首都医科大学面向农村本土青年开展乡村医生岗位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招生计划从每年110个增加到150个,现已累计招生340余人,2020年7月开始将陆续毕业。二是在争取增加编制的基础上,加强编制统筹调控力度,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昌平区在编制总量范围内,为两所新建社区卫生中心调剂编制69名;通州区在严格控编的前提下,基层卫生机构人才引进比例占全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总量的40%-45%,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互通

  实施北京市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项目,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互联共享。目前已完成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市区两级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互联互通,99%的公立社区卫生机构和81%的社会办社区卫生机构完成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诊疗数据汇聚,并在信息系统上线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质控。基本完成妇幼健康、精神病防治、计划免疫、药品采购等信息系统横向联通,实现信息共享。

  (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制定北京市评价标准和评价指南,成立专家组,开展活动培训和宣传,督促指导基层机构开展自评和整改。2019年,全市3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16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北京市被评为2019年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最佳实践案例,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能力提升亮点机构。

  四、着力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一)落实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促进基层健康发展

  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前、后督导检查,开展风险分析和应对。全市在运行的3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0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参与改革,运行平稳,成效良好。截至2019年底,全市基层门诊量已连续33个月增幅高于二三级医院,服务人次较2016年增长近40%,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42.4%的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次超过三级医院。据统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三级、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分别减少16.0%、16.2%和 3.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降幅度最低。

  (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印发《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京人社工资二发〔2019〕116号),建立“增、奖、补”机制,激发人员活力。一是建立绩效工资增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与区域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衔接,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允许医疗收支结余用于人员薪酬分配,允许服务能力强、考核优秀的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总额“突破”区域公立医院平均水平。二是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机制。按照重点人群不低于100元/人·年和普通人群不低于50元/人·年两档对签约服务进行补偿,暂定家庭医生签约经费的70%经专项考核后用于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奖励,其余部分用于其他相关人员奖励,不计入绩效工资。三是建立农村地区补助和巡诊补助机制。根据距北京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将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划分为五大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1400-4000元。制定偏远乡村巡诊服务补助政策,按照500元/人·天定额方式予以补助。上述补助不纳入绩效工资。四是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制定《北京市社区卫生绩效考核办法》《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三级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医改考核资金分配等挂钩。2019年,全市投入财政经费7.08亿元,其中新增财政经费投入4.63亿元,1亿元用于家庭医生签约专项奖励,3.63亿元用于农村地区补助及巡诊补助。 

  (三)调整优化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晋升政策

  根据基层卫生人才特点和岗位职责,单独设立针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全科医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近年来每年通过评审晋升近200人。2020年5月,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职称结构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比例增加9个百分点。疫情防治一线基层医务人员,可提前一年申报高一级卫生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或资格考试,优先推荐、优先评审。疫情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记功以上奖励或获得相同层次以上表彰的基层医务人员,在职称层级内可直接聘用至高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职称、晋升岗位等级均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四)加大基层医务人员评优评先和宣传报道力度

  2019年8月19日第二届中国医师节,在北京日报“向乡村医生致敬”专版刊登从业超过40年的2676名乡村医生姓名,并发放慰问金。2020年5月19日世界家庭医生日,开展走访慰问、发布“致全市家庭医生的节日慰问信 ”、举办“携手家医、同心抗疫”系列宣传活动,向社会展示家庭医生风采,广泛宣传报道基层医生抗疫故事。启动“感动北京·最美家医”推选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的社会影响,提高职业归属感,激励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基层卫生工作。

  五、当好健康“守门人”,筑牢社区防控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网格化防控管理,与村(居)委会疫情防控工作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的职能作用。

  (一)发挥疫情防控探头作用

  一是做好患者预检分诊。加强社区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筛查、人员登记及转诊跟踪管理,对就诊患者体温检测、排查流行病学史。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卫生机构累计开展预检分诊2232.2万人次。二是开展发热筛查哨点建设。制定发热筛查哨点建设标准,明确发热筛查哨点职能任务、建设管理、院感防控等要求。计划2020年10月底前全市建设234个发热筛查哨点,目前已建成43个。三是执行卡口“筛查”任务。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参与2452个公路卡口、检查站值守,累计参与13.3万余人次,严防疫情输入。

  (二)细化重点人员管控措施

  对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员、来返京人员和治愈出院人员,进行健康随访和健康监测,充分发挥智慧家医作用进行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做到隔离不隔爱、隔疫不隔心。累计管理8.68万人,其中集中隔离2.24万人、居家隔离6.44万人;进行体温检测与健康巡查等医学观察428.8万人次。

  (三)开展复产复工指导监督

  对辖区集体单位、楼宇等复工复产单位开展防控培训和指导监督,对中小学、幼儿园相关人员进行消毒和防护知识培训。累计出动基层医务人员11.6万人次,指导培训3.04万个单位。

  (四)提供家医签约服务保障

  家医团队主动公示电话,接受居民健康咨询;通过“身边家医”APP、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防控信息,开展网上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引导居民出现健康问题时第一时间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累计推送各种信息3291.7万条。

  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药服务能力

  (一)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及能力建设

  2019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100%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数达3303人,同比增长11.36%;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达1533人,同比增长7.65%。基层中医师在基层医师总数中占比达20%,基层中医诊疗量在基层总诊疗量中占比达30%。

  (二)加强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

  发挥区属中医类医院龙头作用,构建市-区-街道(镇)为基本框架的区域中医医联体模式,各级中医机构在医联体内按不同功能定位开展相关工作。全市16个区均已建立区域中医医联体,通过专家出诊、双向转诊、义诊、带教、进修、专科专病共建、技术培训、定期指导等形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和共享,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三)实施名中医资源下基层常态机制

  组建390支名中医团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2019年2851位专家累计出诊1.7万人次,接诊患者17万人,开具处方15万余张,其中“治未病”处方3.5万张。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工作,组建由2000余名中医专家组成的84个专家团队,以派驻出诊、师承、医联体建设等方式,服务近200个乡村、社区的近200万居民。

  (四)实施中医药流动医疗服务

  在八个远郊区设立流动中医医院,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2019年累计巡诊506次,派出医务人员2698人次,总诊疗量1.8万余人次,义诊和健康指导2万余人次,覆盖医疗空白村27个,山区、半山区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享受到便捷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下一步,本市将以落实《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契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特此报告。

2024-11-08 12:08 点击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