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精选10篇)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1篇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石材翻新13825404095消毒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着装。
(1)病房:污染物品回收时应戴圆帽、手套,必要时戴口罩。
(2)去污区:机械清洗装载时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换专用鞋;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还需加戴护目镜/面罩。
(3)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时戴圆帽、换专用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无菌物品卸载时可戴防烫手套。
(4)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物品时戴圆帽、换专用鞋。
2、工作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种设备需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保证使用安全。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及时检修。
3、热力消毒、压力蒸汽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戴防烫手套,着长袖工作服,防止皮肤的灼伤。
4、环氧乙烷灭菌应专人负责,灭菌前进行安全检查、关严柜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发生燃烧和爆炸。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或面罩及橡胶手套;满或空的环氧乙烷气瓶应专门放置。
5、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时,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按规定要求上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发生消毒剂、污染水误入眼内时,用洗眼装置反复冲洗眼睛;环氧乙烷气体导致眼喉干涩、皮肤瘙痒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同时滴眼药水、大量饮水等对症处理。
7、消毒供应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安全出口通畅及各种消防设施的备用状态。
8、掌握防火、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工作结束关闭水、电、汽及设备开关,注意用电、用汽、用火安全。
9、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2篇一、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 时按要求摘脱并按医疗垃圾处理。
二、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和处理暴露选用的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防水围裙、一次性袖套。
三、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防水围裙:内面为清洁面,外面为污染面。当不能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2.防护面罩:在冲刷器械飞溅严重时使用。
3.手套:手套外面为污染面,内面为清洁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内面。手套有破损或清洁面已污染时立即更换。
4.一次性防护用品不得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要清洗处理干净。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3篇1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
1.1 物理因素
1.1.1 锐利器械的损伤
护士在处理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等过程中被刀片、剪刀、穿刺针等尖锐器械刺伤[1,2]。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 常见的是乙型肝炎、艾滋病。
1.1.2 环境因素
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重要环节。供应室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冷水。在冬季工作人员易患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时散发热量, 室内温度明显增高。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1.1.3 噪声
噪声来源于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空气净化装置、空气消毒柜等。长期在噪声下工作会引起头痛、头昏、听力下降、疲劳、烦躁等[3]。
1.1.4 其他
制作各种敷料、棉球, 粉尘、棉絮到处飞扬, 易吸入呼吸道, 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2 化学因素
1.2.1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灭菌被临床广泛应用, 但它毒性作用也尽显其中。它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 引起头晕、头痛和呕吐, 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水疱, 还可致癌。供应室存放大量一次性用品, 多数经环氧乙烷灭菌。
1.2.2 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配制时有强烈氯味和腐蚀性, 浓度较高时对皮肤和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 接触时间较长, 常引起呼吸道系统损害, 对眼睛有刺激作用。配制生物酶清洁液时, 液体溅入眼内等部位可造成损伤。
1.2.3 干热灭菌
凡士林散发气味非常刺激, 长期吸入导致呼吸道损伤, 甚至致癌。
1.3 生物因素
随着细菌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 直接威胁供应室人员健康。医院高危器材如各种治疗包的穿刺针头、外科器械、换药包, 临床上只做初步处理, 几乎每件都带有血液、体液等。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如艾滋病、乙型肝炎及吸毒人员的体液, 这些传染性体液危害最严重[4]。
1.4 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单调的工作中, 容易患慢性腰腿痛、胃病,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心理状态, 如焦虑、精神紧张。
1.5 生理因素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物品灭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入库、出库需要强大的体力, 下收下送车的使用, 敷料打包, 更增加了劳动强度, 不合理用力, 搬重物, 都可引起肌肉关节损伤。长期站立易引发下肢静脉曲张及腰、腿、肩、腕关节疼痛。
2 防护
2.1 增强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宣教
2.1.1 增强工作人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认识
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 均应按标准做好防护, 戴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手工清洗时穿防水围裙、袖套、防护鞋等, 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清洗操作, 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个人操作习惯是危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
2.1.2 加强对锐器物的防范
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 不直接用手对尖锐物进行清点、清洗,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供应室人员应知道刺伤后的危险性。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 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同时用流动干净水冲洗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 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5]。
2.2 消除和减弱噪声
对科室仪器设备定期检查、维修, 定期调整, 有计划的合理安排, 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工作人员养成良好习惯, 尽量减少和消除噪声。
2.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为防止烧伤、烫伤的发生, 高压灭菌器每日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水、电、蒸汽是否安全,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压力降到“0”位再开门, 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 不要裸露手臂, 物品冷却10 min后再取出。
2.4 避免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应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范围、浓度、时间、不良反应, 专人配制。环氧乙烷灭菌柜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和各项相关的法规要求进行安装操作。按要求凡士林厚度<1.300 cm, 液状石蜡<0.635 cm, 避免过厚过高液面溢出产生大量烟雾, 影响灭菌效果。
2.5 丰富业余生活, 减轻压力
工作人员应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娱乐、文化活动, 劳逸结合, 减少生理、心理疲劳;善于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心态, 遇事冷静以减轻压力。
2.6 改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
平时适当运动, 增强自身体质,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 保持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每年体格检查1次。
3 小结
供应室工作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引起感染的机会很多, 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并落实到位, 减少职业伤害。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郭海燕, 张秀銮.消毒供应科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58-459.
[2]曹力, 王鲜平, 高进.争议护理人员预防职业危害[J].护理研究, 2005, 19 (8C) :1673-1674.
[3]李丽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1-1852.
[4]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6A) :956-958.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 第4篇【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2-02
供应室是为临床提供消毒灭菌服务和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属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关键部位。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有效的自我防护,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高温与噪音。供应室工作人员在进行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煮沸及蒸馏水制作过程中时如果不小心,就可能被蒸汽烫伤、烧伤及爆炸等。此外,高压蒸汽灭菌锅属于高温作业,长期接触消毒锅运转时产生的高热与噪音,使人感到头昏、心慌、烦躁、听力下降、疲倦。
1.1.2 利器损伤。利器伤是供应室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几乎所有供应室工作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器伤史。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被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机会多,在接触各类穿刺针、锐利器械、剪刀等,如操作不当,就可能被刺伤,造成感染[1]。
1.1.3 紫外线损伤。供应室一般采用紫外线作为环境消毒。直接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机体,特别是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可引起角膜炎,照射皮肤可导致色素沉着甚至产生红斑,刺激呼吸道可引起喉头水肿。
1.1.4 手卫生。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2]。
1.1.5 粉尘微粒。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1.2 化学性因素。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如果使用不慎,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引起中毒或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由于回收的器械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其中还经常带有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对回收物品进行拆包、清點、拆卸、投放和擦洗时,易被锐利器械刺伤,因此医务人员存在因针刺损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危险[3]。
1.4 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因各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易造成心理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这也是一种职业损伤。另外,部分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职业损害认识不足,工作中容易受到职业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防护。
2.1.1 高压蒸汽灭菌工作人员需持证上岗,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定期维修,保证各个阀门、排气管道的良好状态。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灭菌程序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卸载物品时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的棉纱手套,防止烫伤、划伤。
2.1.2 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为将噪声降至最低,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经常添加润滑油,可在各类设备前安装隔音板,同时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与言行,搬动器械时小心轻放,避免撞击出声。
2.1.3 预防利器损伤,操作时动作要轻,用持物钳拆卸各类锐器时,避免与锐器直接接触,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概率。医疗废弃物分类放入标准的利器盒中,按规定处理[4]。将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贴在醒目的地方,让工作人员树立防范意识,主动做好个人防护。
2.1.4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5]。
2.1.5 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操作后应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
2.1.6 空气微粒污染的防护,为减少棉絮的撒落,所有包布、敷料的准备及包装尽量在隔离、密封良好的场所进行;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有条件时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加强紫外线消毒管理,保持灯管表面清洁,定期监测强度;每周末用0.5%过氧乙酸封闭熏蒸一次,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降低[6]。
2.2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以免损伤眼睛和鼻腔黏膜;清洗人员必须戴厚的橡胶手套,戴面罩,穿防水衣服或穿围裙和袖套,头套完全遮盖头发,在专门的清洗槽清洗,清洗时应避免水的泼溅和气熔胶的形成。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时一定要穿好防护用品,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把好接触途径的关,视所有回收物品皆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所有用过的针、刀片等锐利器械应使用血管钳取下,不能随便弃置,须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盖的硬质容器内,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及时更换清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盖,不要挤压容器以免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培训各项消毒隔离的相关知识与防护技术、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正确认识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3 小结
通过宣教提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危害、确保医务人员心身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秋萍.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187
[2]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5篇一、提高职业安危险;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2.防止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时,操作者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无菌袖套,可戴隔热、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应避 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3.防止化学因子污染致伤:清洗、消毒、保养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防水围裙,必要时戴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情况致使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浸湿内衣要立即更换。
(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的重要部门,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都要不断更新知识,把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操作水平,推进医院发展。在防止仪器与器械受损害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因工作原因而致个人伤害。
1.提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对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正规操作流程,确保个人安全和使用中的仪器安全。
2.岗前教育:对新上岗的护士加强岗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伤后的相应处理措施及上报程序。如:被刺伤出血应及时处理伤口:挤压出血-清洗-消毒:上报至院感办做好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把好洗手关: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规定执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第6篇【中图分类号】R473.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2095-6851(2018)06--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医疗器械,其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对大量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会面临大量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将会严重危害工作人员健康[1]。为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当对其防护意识、防护行为能力进行强化,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执行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我院于2017年7月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供应室未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前20例工作人员成立常规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供应室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后20例工作人员成立实验组。纳入标准: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历大专及以上;无认知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2]。常规组包括女15名、男5名;年龄范围21~48岁,平均(36.5±2.7)岁;工作年限2~17年,平均(6.3±1.7)年;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4名。实验组包括女16名、男4名;年龄范围22~48岁,平均(36.7±2.4)岁;工作年限2~18年,平均(6.6±1.7)年;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3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职业暴露防护,实验组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具体内容包括:(1)职业防护培训:组织所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受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定并发放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手册,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技能和知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办法等知识进行学习。对供应室不同区域的危险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制定,预防发生职业危害。同时还应当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进行强化,认识到开展职业防护的重要意义,定期组织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保证各项职业防护措施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形成对职业保护危害的有效预防。(2)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在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例如戴好手套、口罩、帽子,运送污染器械和物品要应用专用回收车,并在供应室污染区集中处理,并依据相应流程分类处置物品。(3)标准预防教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洗手,为避免血液传播疾病,需避免发生针刺伤。一旦发生锐器意外刺伤,应当将手套脱去后将受伤部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同时将伤口放在流动净水下清洗,有效排除血液,在应用碘酊消毒后进行无菌包扎。处理好受伤部位后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相应情况,并接受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4)储备防护用品:对消毒供应室使用防护用品需统一采购,并保证储备数量充足。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职业损伤发生率、防护行为执行率。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7篇【摘要】目的:通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平常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进行探讨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情况收集,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并进行讨论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在我院消毒供应室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有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学性等因素暴露。结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暴露率高,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达到及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85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64-01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承担了临床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由于工作和环境特殊性,工作人员不的不长期暴露于病源、锐器损伤、噪音、高温、化学消毒剂、潮湿等危险因素中,难免会受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因素的损伤,这些危险因素时刻都在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消毒供应室人员严重的职业危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与快速增长期,据调查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本文主要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医院消毒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增加了工作人员被各类传染疾病感染的风险,包括血源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播疾病、皮肤接触性疾病等,回收的可重复使用器械中都存在有病源微生物,在进行分类、手工清洗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使致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造成自身感染,是医源性传播的重要环节。
12物理因素
121锐器刺伤可重复使用器械回收后,有一部分器械初步处理不到位,血迹明显,刀片在刀柄上,细小?p针加持在针持上,不易发现及易发生职业暴露,据一项调查显示,针头是医务人员伤害中最主要的原因,全国约80%的护士都发生过针刺伤,且医务人员的血液传播疾病中80%~90%是由针刺伤所示导致的[2]。
122高温损伤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到134°C,产热多散热慢,在开启设备舱门下载物品时及易发生烫伤。23噪声对噪音因素而言,纯水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及排热扇等等,都是主要来源,比如这些机器处在工作状态,所产生噪音超过80~95db,就会给护理人员产生相应噪音侵袭,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必然会造成护理人员听力下降,头晕及头痛等各种状况[3].124扭伤、跌伤消毒供应室由于体力劳动较多,在推较重的运物车,搬运物品时,容易造成扭伤,在清洗间地面较湿滑的情况下容易跌伤。
124粉尘分拣敷料、棉球、及折叠布类物品时,其棉絮纤维、粉尘及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
123紫外线供应室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照射,照射到人的眼和皮肤,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13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且具有刺激性,如过氧化氢、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2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班操作规程,按要求佩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具、双层手套、防护围裙、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在水面下进行,尽量减少液体飞溅。
211防止锐器损伤应带双层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加厚、耐用型,分拣器械时应仔细、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单独列出处理,手工清洗器械时应动作轻柔避免速度过快,如不小心刺破手套,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从近心端往远心端将血液挤出,同时应用安尔碘消毒,及时处理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登记备案。
212物理因素防止高温烫伤使用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操作流程,工作时尽量穿长袖工作服,避免皮肤与灭菌器直接触,灭菌程序完成后,要站于舱门旁边,避免舱门开启时高温气体喷出烫伤,下载物品时应小心谨慎,带防烫手套,并安装降温及通风设备。
213针对噪音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器进行保养,维修,降低机器摩擦,在分解回收后的物品时轻拿轻放,降低分贝,减少噪音。
214在分拣敷料、棉球、及手术棉布时,应带口罩进行操作,避免粉尘进入呼吸道,损害呼吸系统。
215紫外线照射期间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消毒后开窗通风,有条件应装空气净化设备。
3化学因素防护
防止化学因子污染,清洗、消毒、分拣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护服、防水围裙、必要时带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结论
消毒供应室承担了各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工作,在工作中工作人员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往往会暴露于多种至于危害因素中,随时存在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因素暴露,这些因素常常会威胁工作人员健康,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医院内部的相关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将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实施到位。这除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医务工作者外,同时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防护工作,医院感染的产生情况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4].参考文献
[1]杨青青.消毒供应室在降低污染器械清点过程中锐器伤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68-369
[2]吴君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4).181-183
[3]奕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01712(6).3609-3612
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8篇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供应室回收的各种医疗器械, 穿刺治疗包等都不同程度的沾有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 是常见又严重的威胁。各科室器械使用后初步冲洗只能去除部分脓血及其他污染物, 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仍附着在器械上。有的科室对用过的器械根本就不进行初步清洗, 这不仅是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接触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 而且会成为传播的媒介。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锐利器械时, 有被锐器刺伤的可能, 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
1.2 化学因素
供应室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有醛类、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等, 都属于挥发性化学消毒剂, 其消毒效果可靠, 但对人体皮肤, 呼吸道, 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会造成损害。 (1) 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 还有腹痛、腹泻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和体征; (2) 含氯消毒剂:难闻的氯味, 浓度高对皮肤黏膜产生刺激性, 具有腐蚀性, 还具有漂白作用; (3) 环氧乙烷: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 致白血病和癌症, 孕期能引起流产, 属易燃易爆化学剂; (4) 过氧乙酸: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 亦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稳定性差等缺点, 高浓度可刺激眼及呼吸道, 引起皮肤黏膜灼伤[1]。
1.3 物理因素
(1) 噪声:供应室主要灭菌设备是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 其中抽真空时, 噪声强度在90~98dB, 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2]。长期工作在该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 (2) 热力:高压蒸气灭菌器、干热灭菌器、蒸馏水器等设备在工作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 在夏季使室内局部的温度明显增高, 消毒人员常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等表现。灭菌完后, 灭菌器内温度常>100℃。在存取无菌物品时有被无菌柜烫伤及划破皮肤的危险。
1.4 环境因素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 人员少, 大部分工作需站立操作, 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 胃下垂, 慢性腰腿痛。下收下送无菌车和收污车增加了劳动强度, 不合理的用力, 搬运重物角度不对可引起肌肉关节损伤。
1.5 心理社会因素
戴李中等[3]对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表明, 有83.3%的供应室工作人员思想上重视不够, 认为遇到的传染病患者少, 而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有的因知识陈旧, 缺乏再学习的动力和信息沟通, 在进行各项操作中, 对职业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多。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督促各科室工作人员对用过的器械进行认真初步冲洗, 减少血液、黏液等有机物及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回收室内所有回收物均应视为被污染物品, 所有污染物品都必须严格按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处理;必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器械, 并保证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时间;供应室工作人员严禁戴首饰、留长指甲;接触回收清洗物品时, 应戴好帽子、口罩、手套, 穿好隔离防护衣, 必要时还需戴面罩或防护眼镜, 在离开污染区前除去;采用普通快速6步清洗方法彻底洗手, 做到脱掉手套和离开污染区一定要洗手, 进入清洁区和无菌区要认真洗手;操作时应尽量避免针头或破损注射器刺破手部皮肤, 如皮肤有破损应避免直接接触污物。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为防止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各种化学消毒剂需由专人保管, 密封存放, 防止外溢, 在配制和使用时要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要正确掌握其性能、作用范围、不良反应及消毒灭菌浓度和时间, 明确注意事项。若皮肤、眼睛不慎接触,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环氧乙烷灭菌器必须安装在远离周围人群, 通风良好, 设有独立排风系统的专用灭菌室内, 并由经过训练的熟知环氧乙烷性质和持有上岗证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使用, 以防气体泄露引起严重中毒事故。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1) 噪声的防护:加强不定期检修, 对科室所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 定期对设备活动部件上润滑剂, 请专业技术人员维修;设备安装在空间宽敞的地方, 最好能安装消音设施, 将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 (2) 热力的防护:取无菌物品, 应待其冷却后再取或戴帆布手套, 避免直接接触局部而引起烫伤;在夏季消毒灭菌时, 尽量采用空调设施, 以降低室内温度。
2.4 环境因素的防护
主要是改站立操作为坐位操作, 如条件受限不能改变者, 要经常改变站立姿势;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 以利下肢血液回流;鼓励供应室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卫生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2.5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 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及缺乏防护意识的危险性。对护士定期培训, 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 以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每年对供应室人员体检1次, 建立健康档案, 及时做好预防接种, 提高免疫水平。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供应室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危害所在, 切实加强自身的防护, 维护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晓红, 凌金兰, 胡富荣.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 :117-118.
[2]董慰兹, 张桢先.护理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42.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9篇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1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①利器伤:利器伤在供应室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回收、分类、清洗整理、包装器械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就有可能感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微笑,如HIV、HBV等。②烫伤、灼伤:来自干燥箱、清洗机和灭菌器上的门、壁及载物架。③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1h以上,用于消毒空气及物品表面,直接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眼睛好损伤。④噪声:供应室有多种噪音污染,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烘干箱、全自动清洗机等噪声有可能>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能会造成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等的损伤。
1.2化学因素①含氯消毒剂:我院对重复使用湿化瓶、止血带和呼吸机管道是采用统一回收,集中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长时间接触含氯化学消毒剂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睛可会导致烧伤。②清洗消毒剂: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损害呼吸道系统,可能还会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供应室因工作需要会配备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当都会造成损伤。
1.3生物因素①在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有可能被锐器损伤,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的危险。②在冲洗管腔类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若防护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③供应室的三区划分不明确,工作之间无时间屏障,混有微生物的空气在三区流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心理社会因素①自身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是养老的地方,一些医院投入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医院不重视,待遇也低,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贪图省事,随意改变工作流程,对危害认识不足。②心理因素: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针刺伤的防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立即挤出血液,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0.5%聚维酮碘、75%乙醇处理伤口[2],再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烫伤、烧伤的防护:严格遵守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卸载无菌物品时待灭菌器冷却后方可取出,必要时戴加厚的乳胶手套。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开关紫外线时戴好防护眼镜剂防护衣以免损伤眼睛。噪声的防护:尽量减少噪声,机器定人管理、定时维修,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设备陈旧及时淘汰。
2.2化学因素的防护如有消毒剂溅入皮肤黏膜或眼睛上,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报告院感科。还要保证污染区空气流通,要有独特的换气系统,定时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器械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冲洗官腔类时最好在水面下进行。供应室三区应划分清楚,工作人员不跨区、不窜岗,工作结束后及时脱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还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外出业务培训,内容广泛及各方面,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还要积极调整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营造供应室积极乐观的工作气氛。院领导要给予关怀和鼓励,真正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保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结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6]。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职业暴露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桂英,欧渝.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3):121-123.
[2]方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1545.
[3]梁毅.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9(27):6749-6750.
[4]张丽云,唐文慧,李勇.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67-69.
[5]张丽芳,仇海珍.消毒供应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28-30.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 第10篇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其工作性质决定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及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物理因素:
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⑤身体、心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加上人员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其躯体症状及负面情绪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搬运、装载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超负荷引起工作人员脊柱、关节损伤。据意大利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生率为80%,护士站立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服务的对象是全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应室工作压力大、年龄也偏大,使之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热情。
⑥微粒: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布时,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污染室内空气,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对策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工作人员对消毒隔离及预防感染工作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同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每年1次健康体检。(2)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时做好自身防护,清点回收物品时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具,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眼罩、双层手套、防水围裙、穿防水鞋。要求临床所有科室对所使用的物品进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记,注明感染疾病名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有条件者尽可能使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要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装时也要戴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时,更应戴手套,甚至戴双层手套。戴手套可使针刺后感染机会减少50%。
(3)物理因素的防护:消毒间要宽敞,保持室内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消毒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压力容器,保证各个阀门和排气管道处于良好状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有条件者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下收下送车定时上润滑油。尽量集中清洗器械,以减少污染次数。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严防针刺伤及污水溅到眼睛等部位,动作要轻、慢,戴合适的手套操作。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不要直接用手对锐利器械分类清洗,养成用钳子夹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尽量减少皮肤刺伤的机会。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先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或3%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上报医院感染办、定期跟踪检查。在制作敷料、棉球、纱布等物品时,应佩戴口罩、动作要轻、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减少微粒的危害。
(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掌握消毒液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要装在防腐的容器里,加盖密封,防止挥发,保证消毒剂的准确浓度,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各种清洗消毒时要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戴防水袖套、围裙等,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消毒液飞溅,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及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认真冲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供应室职业防护流程】相关文章:
供应室各种流程05-24
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06-25
供应室的工作流程08-26
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论文04-29
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论文提纲09-22
供应流程09-12
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论文参考文献10-12
浅议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范09-12
物资供应业务流程08-04
采购供应商管理流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