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价值医疗”:以“最高性价比”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
全民健康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难题,石材翻新13825404095各国政府在持续探索和实践。
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美国,诞生了这样一个名词——价值医疗。以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专家,通过反思美国医疗保健体系长期存在的“重富人轻穷人”“重治疗轻预防”“重医药产业轻基本服务”等诸多问题,寻求创建一种新的模式,让医疗保健体系在单位成本内推进实现更高的健康绩效产出。随后,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和实践价值医疗的不同模式。
201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价值医疗”的概念,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医改联合研究出炉,这份医改报告提出,要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
三年的时间,价值医疗从一个舶来概念,逐步发展为近年医疗界和产业界的行业热点,从一个民间主张,到日渐获取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主管部门和各界智囊专家的支持。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有关价值医疗的论文是近三年撰写发表,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卫生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价值医疗。那么,对于中国的患者而言,价值医疗意味着什么?这三年,价值医疗到底改变了什么?
新医改推行10周年、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之际,中国价值医疗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界、学界、产业界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价值医疗的“中国道路”。
价值医疗就是“最高性价比的医疗”
何为价值医疗?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价值医疗专家委员首席专家王陇德在会上给出最为直接的答案。“所谓价值医疗,就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医疗价值。”
“全球没有一个完美的医疗保健或医疗保障模式,也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可以完全照搬。”王陇德院士表示,在中国,价值医疗不仅局限于医疗服务,也不是简单地评比名院、名医,而是要更加重视人民健康的整体性、协调性、可实现性,在服务提供上更加重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在医保服务上更加重视多层次健康保障,在医药服务上更加重视全周期效果评价。此外,王陇德院士强调,价值医疗的实现不应是临床医学界的一家之言,公共卫生界、患者服务界、产业投资界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协力推进“以治疗为中心”升级为“以健康为中心”。
价值医疗既可以为群众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又能满足群众“晚生病”、“少生病”、“不生病”的朴素心愿。王陇德院士提出:“要实现以价值为导向的高性价比医疗,我们需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宣传教育、复制推广,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形成专家库、工具包、案例集。”
医保购买向价值医疗迈进
价值医疗是一个社会支付体系与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量,这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表示,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卫生健康重大决策部署,无一不在体现着“价值医疗”的核心理念。2019年,对中国医药行业震动最大的医保政策是“4+7带量采购”,从11个城市扩展到全国,从药品扩展到医用耗材领域,从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到所有品种,再到肿瘤治疗药进医保,都是价值医疗的实例。这背后亦折射出国家医保局战略性购买者的定位和行动。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都有力提升了中国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称,有数据显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最新调整后,三种丙肝治疗用药价格降幅平均在85%以上,肿瘤、糖尿病等治疗用药价格降幅平均在65%左右。
数字化赋能医院转型
毫无疑问,智慧医疗是医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数字化”在医疗圈的实践过程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基层减负最多填一次、医院分支系统5G、区块链技术、采购移动支付……这些实践不仅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也为医疗保健体系的整体绩效赋能。
医疗机构是中国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健康”技术应用的主场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说:“我们需要提高医院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比,为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
如何实现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张学高在多方面提出建议:院长领导力转型、医疗服务运营模式转型、医院工作资源转型……张学高强调,要建立多部门协同、多背景有机统一的团队,在管理上设置权责清晰的管理流程。信息化队伍建设过程中,总指挥的角色很重要,队内的人员不在多而在精,方向重于努力,理念重于效果,安全重于技术。
如今,各方还在积极探索“数字健康+”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寻求与药品器械、多组学研究、社会办医、医保商保实现深入融合。
“患者围着医院转”转变为“医疗健康团队围着患者转”
一个理想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应该是大量支离破碎、争抢“客源”的医疗机构,而应该是一个向上向下转诊、院内院外衔接的连续性、协调性的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是价值医疗的主战场。自2016年,我国医改一直在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探索。国家出台的诸多文件也在加速“整合”的速度,《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在这些文件的背后,不难看出国家在鼓励区域内各种医疗机构从相互竞争走向合作共生。随着新旧政策的叠加,在这个过程中,医疗生态发生了改变,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得到践行。
谈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过去医疗机构单体作战的状况已经被打破,相应的医保、政府的跟进、投入政策和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政策改革,让上下整合为一体,各级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一本账,一条心。梁万年认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也能够使体系的整合更有效率。
王陇德院士以“脑卒中”这一重大慢性病生动举例,他表示,针对其启动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至今已覆盖数千家社区、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现的170多万高危人群给予了针对性干预。
梁万年强调,现阶段,真正要让这个体系更好发挥作用,就要打破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内外部“围墙”,除了外部干预,内部的管理和变革显得非常重要。公立医院必须有些内部的自我变革,既包括技术和组织构架的变革,又包括管理的变革、资源配置的变革,更包括信息化这种技术的导入实行高质量的发展。
“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哪些政策和制度设计,这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工作。”梁万年透露,明年我国将会出台相关文件,指导下一步各方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价值医疗在中国,实际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需要联动医保、医疗机构、药企、患者等多个环节,更需要各方秉承医疗初心,贴近患者需求。”梁万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