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僧心灵大扫除》的魅力
贺伟 (齐鲁书社)
尽管那天我回家很晚,陪护老人13825404095但还是在第一时间把这本刚刚拆了塑封的小书送给了女儿,随后发生了一件对我来讲很奇怪的事,一向手机不离手的女儿居然放下了手机,拿起了书。那种专注的神情,对我来说真是久违了。-
第二天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向畏惧做家务的女儿居然向我展示她打扫的房间,脸上还露出得意之情。
我有点小吃惊,《小僧心灵大扫除》这本小册子,真有如此奇效吗?
除了我女儿,其他读者读到这本书也会发生如此变化吗?我甚至觉得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机征集一下读者读这本书的真实体验。
其实毋庸讳言,我本人就是被改变的人中的一个。
翻开这本书的《前言》,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平实得像打扫过的僧房一样毫无修饰的语言,但这种平实却犹同无法拒绝的格言。
为了清除烦恼而去除灰尘。
为了放下执着而擦洗污垢。
认真地扫除每一个角落的过程十分充实。
在简朴的生活和发现自我的时间里,我们都要一秒钟一秒钟地认真生活。
……
人生日日是修行。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塑造我们的内心。
如果生活过于粗放,就会污染到我们的内心;如果用心去打理生活,我们的内心就会一点一点地净化。
没错,“人生日日是修行”,而日常生活中最贴近且最方便的修行,原来就是我们每天无论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的扫除。
扫除是一个大的概念,收拾房间是扫除,打扫庭院是扫除,刷牙洗脸也是扫除。作者告诉我们的扫除,与我们日常扫除最大的不同是,扫除的时候,一定别忘了带着你心灵。
春天的早晨打开窗户,第一缕清新的空气,唤醒的不仅是头脑,还有心灵。傍晚时分在打扫好门口之后洒一点水,告诉即将回家的家人家里有人在等你。洗好的衣服熨烫的时候,除了熨开衣服的褶皱,更需要同时熨开那些打不开的心结。从头到尾,扫除一直有我们的心灵陪伴。
为什么这些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会有如此强大的冲击力?
扫除是简单生活最直观的体现。生活中排出烦恼的秘诀之一就是减法,减到除了必需品,其他都成为多余之物。作者在书中的后记说,他曾在印度见识过遥远山村里的极简生活,那是一个五六口的人家,房间大小只有八个榻榻米那么大(换算一下,应该不到20平米的样子),但房间里没有一丝拥挤和邋遢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扫除之后的清洁和美观”,这是一种撞击心灵的美,是真正的美,也是我们这些耽于现代生活的人无法企及的美。
作者在京都进修的时候,被要求:“除了做笔记的用具和内衣等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一切禁止带入。”
在铺着榻榻米的一个房间里,有十个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天明前起床,诵经、扫除,默默地完成一天中固定的日课,没有滋生杂念的空闲。
这种生活叫作“不持物”,不持物就是不持烦恼。可见简单生活视多余物为污物,要从内心深处被扫除掉。语言也是同理,多余的辞藻也是简单语言的垃圾,垃圾被扫除后的简单语言,自然更接近心灵,这就是简单语言的魅力。
除了语言简单平实,书中讲述的事同样简单平实,而且就是僧侣们的日常起居,犹如以扫除的眼睛来记录的僧侣生活侧记。如何起床,如何洗脸,如何开窗换气,如何就餐,如何做早课、日课,如何在不同的时间段扫除……平淡而充实,有禅静,有精进,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希望。这种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是真正的生活,是与内心最贴近的生存状态。因此会给人带来淡淡的潜移默化的感动。
书中的另一特色,就是人总是生活在自然之中,这是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的自然流露。厨房中时令的蔬菜,壁龛中时令的鲜花,还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僧衣。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就有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的食物、服饰以及心情。
庆祝一年开始的元旦会、感受春天到来的春彼岸、庆祝释迦佛诞生日的花祭、夏季风物诗的盂兰盆会、红叶季节的秋彼岸,还有伴随着梵钟到来的代表一年结束的除夕夜。
这是一种节律,是天地间的节律,也是人的节律。 色彩、音乐、文字,没有节律,美就不复存在,生活也是一样,或者说生活更是如此。每逢换季调整衣橱,光明寺的老奶奶(住持的母亲)都会意味深长地感慨:“今年又能做这件事了。”对她来说,年迈的她又度过了一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在书中与作者一起感受人在自然中的生存,不可能没有来自内心的感动。
概括起来说,我认为,这本小书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以下几个简单的道理:一,扫除是一种修行。二,整理整顿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三,极简生活中蕴含着真正的幸福。这几个简单的道理,就像是在被物欲烘烤着的屋子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一阵清风袭来,会让我们清醒地想起我们当初的模样。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治家格言》开篇第一句即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扫除对我们如此重要,扫除本应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可是我们已经遗忘很久了。
读完这本小书,你也会和我一样,拿起一块抹布或者一把笤帚,带上自己的心灵,投身到扫除之中吗?
《小僧心灵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