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丨优秀班主任谈:如何打造专属于你的“班级家文化”?

推荐丨优秀班主任谈:如何打造专属于你的“班级家文化”?

2016-10-14 12:32

田欣:

班级“家”文化让师生共享教育幸福

田欣,酒店保洁13825404095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担任班主任20年。

田老师遵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育理念,以让学生“相聚三年,幸福一生”为工作追求,用“家”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在班级生活中培养学生爱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并通过开展班级特色活动,与学生一起营造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打造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与学生共享教育幸福。2013年,她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田老师是《班主任》封面人物、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朝阳区“田欣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一等奖,朝阳区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并出版个人专著《满庭芬芳》。

在我心目中,初中阶段这个生命季节的孩子应该明媚友善、好学上进,充满阳光的味道。换言之,他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自己,热情善良,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当我尝试着用尽了训教、看管、灌输甚至保姆式管理等种种方法后,却怅然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深深的挫败感困扰着我。我陷入了沉思:与学生朝夕相处三年之后,我们要交给社会什么样的孩子?

一、班级“家”文化的缘起

班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实却告诉我,班级的目标和规范并不会自动地被学生内化。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认同、接受班级的目标、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呢?

有一年中秋节,我同意了孩子们在教室里搞“Party”的要求。很快,教室里便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气氛,由各种彩纸扎成的一只只创意别致的灯笼,高高挂在房顶上;水果、蔬菜、月饼,甚至饼干、巧克力豆等,都被孩子们演绎成一盘盘冷餐,大家互相品尝着,赞赏着……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被这种温馨、愉悦、无拘无束,像“家”一样的氛围感染和打动了。突然,一个疑问袭上我的心头:为什么没有教师的命令和训导,学生却在自觉不自觉中,主动地践行了班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呢?

活动结束后,我在网络上急切地搜寻着问题的答案。一行行文字出现在屏幕上:

“一个生活在完美的、理想的班集体中的学生,应该能得到尊重、关爱,能感受到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心理氛围。”

“学生对班级的依恋度越高,他们知觉到的情感支持水平越高,其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越高,其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也就越高。”

“在亲子之情和高度信赖的情感力量支持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情理交融、情理互补,因此也就具有了撼动心灵的感化力,子女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观念。”

“教师也可能对学生产生真挚的自然的感情, 一旦这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于父母, 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

秋夜的阵阵凉风从窗外吹来,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中也逐渐清晰起来:因为亲子之情,家庭天然地具有了满足儿童对安全感、依恋感、存在感需要的情境。虽然班级并不必然地具备这样的成长情境,可是一旦在班级中出现类似家庭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水平支持的心理情境,如学生组织的中秋节晚会,良好班集体所具有的追求积极价值的倾向,就会产生促进、引领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望着窗外的点点灯火,一个大胆的设想慢慢浮现出来:我要建设这样一个班集体,让学生作为“家庭成员”,能感受自由、安全的集体心理氛围,能从班级集体情境中获得师生、生生高水平的情感支持,从而在承担集体责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格上的存在感。后来,我把这种能给学生提供高安全感、高依恋感、高存在感,具有“家”的某些特征的班级集体情境,称之为班级“家”文化。我们的班级“家”文化,就这样起步了。

二、关心与包容——营造学生心理安全的“家”

初一新生入学第一天,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封用各种颜色的彩纸打印的信:

时逢九月,我见到了你——我亲爱的同学!小学校园里的你,或者星光闪耀,或者默默无闻。现在,时间正掀开一张空白的纸页,请你来书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从现在开始,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要互相陪伴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天,见证彼此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这里将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信的篇幅不长,但很快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进入新集体时的紧张和迷茫。当学生小心翼翼展读信件时,他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了老班的殷殷祝愿,感受到一份真挚的师生情意。

“老师的爱,是在优化学生的生命过程。”学生得到老师真心的呵护,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个学生不吃学校午餐,让妈妈做“加餐”,偷偷在课堂上吃。我先在班里明确了校规,然后带他到教工食堂,用微波炉帮他加热饭菜,再给他热袋牛奶,让他踏踏实实吃完了这顿饭。

有学生上自习课时嘴里嚼着口香糖写作业,我走过去,把手放在他的嘴下方,悄悄告诉他可以把嘴里的东西吐在我的手上,老师帮他处理。面红耳赤的孩子立刻自己用纸包好,自习课依然安静如初。

新学期转入一个学困生,我这样给孩子们做介绍:“现在,我们这个家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听说他跑得快、跳得远、篮球打得好,今年体育节比赛,我们提前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全班学生都友善地看着他,这个本来有些自卑的大男孩儿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当几年后这个男孩赶在教师节返回母校,想让我看看他手中红皮烫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庆幸在他最需要恣意生长的时候,我们的“家”给他筑就了一道安全的心理防线。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真正懂得和接纳学生的感受,要好好修炼自己,做孩子们生命里的“贵人”。

三、支持与分享——营造学生情感依恋的“家”

从步入班级那一天开始,几十个孩子之间何尝不是缔结了一种非血缘的亲情关系,成为一家人呢?当每一个孩子对待班集体都像对家一样爱恋、牵挂、信任时,当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生活都感到愉悦、振奋并能发挥自己专长、实现自我愿望时,这种相融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也成了最好的育人“文化”。

1

环境弥漫“家”的气息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会让学生拥有“家”一样的温馨感觉——装框悬挂的学生全家福,绽放着孩子们的笑脸;绿色植物、小小的金鱼点缀着孩子们花季的欢乐,几只小乌龟也成了他们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同舟共济海让路,百舸争流千帆进”“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棒的三班人”,这些“家训”让学生的心海荡漾着“家”的温馨;“学期成长目标”是整个班级在一个学期里的共同努力方向;“我的成长我记录”见证着学生每一天进步的点点滴滴;“红色荣耀”专栏重磅登出优秀者、榜样者的名字;“师哥学姐谈学法”在学习部的精心设计下,给大家带来一期又一期的好经验好方法;“将读书进行到底”“悦读越美”,小小图书角成为学生的心灵氧吧,阅览室的每天静读半小时,让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室布置成为我们班班级文化的浓重一笔,里面渗透着学生的智慧、思考和情感,走进亲切温馨的“家”,学生有了情感的归宿,有了家人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

感恩塑造“家”的温馨

每年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我都让学生给自己的师长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他们的养育和教育之恩。接手新班级的第一个教师节前,我都会组织学生给小学的老师写信,写写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写写刚刚开始的中学生活和今后的打算等等,写上满满几大页,亲手粘好信封贴上邮票,郑重投入绿色的信筒。我要让孩子们不忘师恩,不忘养育之恩,做有感恩之心、有良心的人。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远比一条短信或微信更加深远和深刻。

通过这些活动,我想培养学生敏锐、细腻、柔软、懂得爱的心。这样一种爱的“规定”让学生的情感少了一些淡漠,多了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3

班级生活定格“家”的记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作为班主任,我更关注多彩的、轻松的班级生活,让班级生活温暖如春,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依恋。

每天的班级生活从晨读开始。“开讲啦”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关注环境建设的学生讲《我眼中的北京》,酷爱体育的学生讲《足球传奇:贝克汉姆》,关注传统的学生讲《楹联文化》……“今日播报”活动让学生做好家中事、关注国家事,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学期的班级生活从一开学就拉开了华美序幕。“开班”仪式上,“为集体献礼——才艺展示”活动,孩子们载歌载舞,一招一式尽显班级风采;“爱的传递”游戏使学生学会关爱,懂得相互尊重;“只追前一名”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有了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每天午餐之后,是班级最惬意的时光,有的学生在聊天、讨论问题,有的学生在课桌上摆出各种棋类,开始思维的对弈,争得面红耳赤却结为最纯粹的精神血亲;班级的中秋冷餐,被大家风卷残云,似乎那是世间最大的美味;前几年,我住在学校附近,过新年时,我会带上学生回家包饺子,大家各有分工,买菜、买肉、和面、包饺子、煮饺子……最后用手捡着饺子狼吞虎咽,那种开心快乐多年后依然被学生津津乐道……

那个陪伴孩子三年的“家”早已扎根在他们的心田里,葱茏地生长着,成为能够承载他们一生的记忆。

四、赋权与尊重——营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家”

我们要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学生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人。

我和孩子们把班级工作和事务分为三大类共几十个岗位。班会课上,每一名学生写一份自荐表,认真分析自己的特长,选定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然后在“招贤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等到揭榜时,学生的名字填满了每一个岗位,孩子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呼之欲出。

民主选举后,很多学生承担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事务:一个听力一级残疾的孩子做了美术课代表,将班级板报设计得图文并茂;心思细腻的孩子做了“灯官”“门官”,三年如一日关灯锁门,从无疏漏;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儿酷爱小鱼,水族箱就由他负责,换水喂食加水草,他干得不亦乐乎;一个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对班级事务热情很高,到初三时如愿以偿做了化学课代表,自信心的加强和对工作的负责让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因为选择的自由而自主,因为自主而变得自信,因为自信便有了自觉担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在班级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自我效能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提升。

五、寻找与感受——让“家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几年前,我有幸见到了李镇西老师,他的一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发了我心灵的共鸣:是啊,这不就是一个班主任带班的最高境界吗?

我认为,一个孩子在班级群体中的幸福指数,对于他学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应该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每次接手新班级,我就和孩子们约定:打造幸福班集体——“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希望每个人在我们的班集体中都能感到安全、快乐、充实、满足和自我悦纳,同时更能够为集体、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身边的“家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随着班级建设的逐步推进,我们的“家”有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找寻幸福”——寻找和感受身边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人和事。每天的班级播报、放学小结,每周的记事反馈,我都鼓励和提醒孩子们多关注出现在身边的幸福,多分享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就这样,主动分担值日工作的学生多了,陪伙伴去就医的学生多了,悄悄地把垃圾桶洗得干干净净的学生多了……就这样,让大家感到幸福的孩子多了。

10月的一天,我下班时给一个因生病没有到校的学生打电话,他告诉我班里十几个同学在当天管乐训练后到家里去看望了他。当时收音机正播放着舒缓的音乐,让人心灵安静。

2014年教师节,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办公室的门把手上放着一盒牛奶,上面写道:“您要多喝奶多补钙,祝田老师节日快乐!”

……

就这样,我用“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家”里的每一个孩子,穿越岁月,朝向有德行、有情感、有个性、能审美的生命和谐发展。

在这样一个相互牵挂着的“家”里,就有了这样一群幸福的学生和一位幸福的老师,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生活。

栏目: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作者:田欣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100022

责编:杨丙涛

扩展阅读

温馨提示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将成为您工作中的得力助手,知心朋友!

成功关注本公众号后,点击公众号首页底部导航栏可查看投稿方式、封面人物评选方式以及往期精彩选题,还可以进入微店实现快捷订阅。

《班主任》杂志

心灵家园 交流平台 专业读本 培训教材

微信号:banzhurenzazhishe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4-10-13 00:47 点击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