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洋县为农民致富提供优质服务
“我在家种黑谷、茯苓、椴木香菇,买菜做饭13825404095女儿在深圳打工,去年家里人均收入达1.2万元,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帮助我发展产业。”2月7日,在洋县黄安镇庙垭村五组的香菇产业基地里,脱贫户石宝华一边翻着香菇棒,一边高兴地说。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先行先试,下好先手棋?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制度和人才保障?去年以来,洋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实施“融合”发展模式,持续让群众学习新本领、提振精气神,拓宽致富路,让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信心满满。
改变单一的致富模式
“2021年初,我参加了县上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又到留坝县实地考察了一次,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我投资3万元,建起这座有机香菇大棚,预计今年底可实现收入5万元。”石宝华充满信心地说,以前他靠女儿打工养家,现在自己也创业了。
今年65岁的杜世海老人也是庙垭村村民。多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因车祸不幸离世,儿媳因受不了家庭的窘迫改嫁,家里留下杜世海老人及多病的老伴和未成年的孙子,生活很困难。
2019年,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多方帮助下,杜世海的孙子考上了技校。2021年6月,杜世海的孙子毕业后,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劳务输出招聘会,与江苏省如皋市一家服装厂签约。村上依托合作社搞黑谷基地和茯苓基地建设,让杜世海也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去年以来,洋县持续发力,坚持把产业、就业、创业相融合,积极改变单一致富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基,让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引导农民靠科技致富
1月31日,在洋县溢水镇时家坡村一组村民张文斌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他的孙子、孙女正围在他身旁嬉戏,不远处的儿子和儿媳正在贴春联,老伴悠闲地喂着鸭子,俨然一幅惬意的田园生活场景。
对张文斌家来说,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虽然家里脱贫了,但去年我生了一场大病,花了10多万元,家里一下子陷入困境。产业搞不下去了,儿子也不能外出务工了,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张文斌说,“后来,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告诉我,脱贫是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的,他们随即安排我儿子学习了数码技术。在工作队的鼓励下,我也搞起产业。”
如今,张文斌的儿子学成后,已经在县城有了稳定工作,他自己的事业也越来越顺当,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去年以来,洋县持续把扶才智、扶技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开展各类帮扶培训60期1.2万人次,不断深化技能型农村能人的培养和教育,鼓励有头脑、有思想的农民变靠劳动吃饭为靠技能吃饭;同时持续加强社区工厂建设,新建社区工厂25家、就业帮扶基地21家,有序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近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动力。
优化具有特色的服务机制
2021年,洋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按照“一件事一次办”的原则,协同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铺路。
“现在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周末也为群众服务,以前要跑好几趟办的事,现在一次就办好了。”1月15日,在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刚办理完个体户营业执照的经营户俞保明说。
俞保明家住洋县马畅镇移民新村,以前在外地务工,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还有孩子上学,搞产业多有不便,琢磨来琢磨去,他决定搞点小买卖,这样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的收入。
“我们通过优化机制、优化服务,科学划转审批事项,积极推动‘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周锋说。
洋县全面推行审管分离的集中审批服务模式,先后两批次划转承接行政许可事项148项,全面梳理县级权力清单事项,建立“四办”事项清单式工作模式,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事项30项,率先在汉中市推出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改革。同时,该县科学设置市场准入综合窗口、社会事务综合窗口和工程领域审批专区,制定《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标准》,项目审批提速6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6%,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0.3%。